新浪财经

今年医改更加突出创新突破落地见效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中国改革报

近年来,上海市嘉定区锚定高端医疗产业不断发力,医护人员作为创新源头,针对临床上发现的问题和需求,推动医疗器械改进创新,助力 嘉定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图为位于嘉定区的联影集团高端医学影像装备展厅。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 本报记者 李宏伟

深化医药卫生领域改革是民生领域改革的重要举措。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以下简称《重点工作任务》),聚焦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明确提出七方面22条具体任务。

6月14日下午,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请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国家疾控局、国家药监局等部门有关负责人,就《重点工作任务》有关情况作介绍。

“《重点工作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加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更加突出系统集成、协同联动,更加突出创新突破、落地见效。”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表示,下一步,将充分发挥医改统筹协调作用,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抓好《重点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加强医改监测,及时总结推广地方的经验和做法,推动全国医改工作再上新台阶。

创新“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

记者梳理发现,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要“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今年的医改重点任务提出,要探索建立医疗、医保、医药统一高效的政策协同、信息联通和监管联动机制。

“这是当前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李斌说,医疗是群众看病就医、保健康复的核心内容,与群众关系最直接,感受最具体。医保基金是群众看病就医的“保命钱”,也是医疗服务和医药产品的重要筹资来源。医药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手段,直接关系服务的质量安全、能力和水平。这三者密不可分,共同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李斌进一步介绍说,在政策协同方面,要加强党对深化医改的全面领导,突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创新“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的跨部门工作机制,使制定的各项改革政策目标一致、措施协同、落地有声,提升治理的整体效能。比如,重庆通过建立党委、政府领导牵头、相关部门组成的“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专项改革工作专班,集中研究推进、解决医改重要事项和问题,并明确相关部门轮值负责专班日常工作,推动各项医改工作稳中求进。

在信息联通方面,要把“三医”数据共享和业务联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费用一站式结算、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规范查询、远程医疗、异地就医等业务应用场景为重点,切实提高协同治理、运行评价等决策和服务能力。

在监管联动方面,治理医药领域损害群众健康权益的现象和问题,需要标本兼治,强化部门联动,全链条加强监管,形成“三医”标准统一、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的监管格局,通过建立健全联合执法、联合惩戒制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

加快托育服务立法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各界越来越关注“一老一小”相关工作。那么,今年的医改工作对此有何具体安排?

李斌说,在老年健康服务方面,今年的主要工作安排有三部分。首先,提高老年健康服务和管理水平,实施老年健康素养促进项目,开展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活动,广泛普及老年健康知识,提高老年人主动健康的意识和能力。深入开展老年人健康促进行动以及老年口腔健康、营养改善、心理关爱和痴呆防治等专项行动,解决好老年人的特殊健康问题。

其次,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规范化建设,加快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推动老年医院、康复医院和护理院建设,在医疗机构推广老年健康综合技术的评估。建立完善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努力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服务。

最后,积极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保障,实施老年医学人才培训、安宁疗护人才能力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培训项目,提升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在推动价格和医保政策上加大老年健康服务的保障力度。开展失能老年人健康服务行动,增加失能老年人健康服务供给。

李斌还介绍,在婴幼儿照护方面,今年将积极开展立法调研,配合立法机关加快托育服务立法。扎实推进“十四五”托育建设工程,扩大托育服务的有效供给。实施好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指导30个项目城市按要求加快建设,着力围绕方便可及、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等方面加大探索创新。联合全国总工会开展全国托育服务职业技能竞赛,提升托育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评选公布一批全国爱心托育用人单位,积极支持用人单位建设托育服务设施,满足职工和群众的需求。积极开展托育服务宣传月活动,提高群众对托育服务的认可度和信任度。

力争跑出支持新药上市“加速度”

近年来,国家药监局通过深化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引导和服务药品创新研发,不断完善标准、优化程序、提高效率、改进服务,释放加快“新药好药”上市的政策红利,一大批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

国家药监局副局长黄果援引数据说,2022年至今,该局累计批准创新药品82个、创新医疗器械138个。其中,仅今年前5个月,就批准了创新药20个、创新医疗器械21个。

“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看,都处于全球前列。可以说,我国的创新药发展势头强劲,未来可期。”黄果表示,下一步,国家药监局将持续推进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持续优化和完善药品审评审批工作,力争跑出支持新药好药上市的“加速度”,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记者注意到,《重点工作任务》提出,要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提质扩面。那么,哪些领域的药品和耗材将进入集采?

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黄华波介绍,2024年将继续大力推进医药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在集采品种选择上强调统筹协调,重点在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开展工作。在国家层面至少开展一批药品和一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将聚焦临床必需、存在价格虚高、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品种;在地方层面主要覆盖国家组织集采以外,采购金额大、覆盖人群广的“大品种”。

此外,国家医保局将重点指导地方开展联盟采购,包括湖北牵头开展中成药集采,河南牵头开展国家组织集采可替代药品采购,三明联盟牵头开展肿瘤和呼吸系统的疾病用药集采,江西和安徽牵头开展体外诊断试剂的集采,福建牵头开展血管组织闭合用结扎夹集采、河北牵头开展血管介入类耗材集采等。同时,要求各省抓紧补缺,对已有多个省份开展集采,价格充分竞争的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以带量联动方式纳入集采范围,预计到今年年底,各地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将累计达到500个,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

谈及如何保证集采品种做到降价不降质,黄华波说,国家医保局主要采取了三方面的措施:一是设定质量入围门槛,二是建立质量监管的协同机制,三是开展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真实世界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中选仿制药与原研药在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上是等效的,说明国产仿制药的质量整体上经受了考验。”黄华波表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