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东西部协作,支点在哪?有个“波美度”的故事……

环球网

关注

东西部协作,支点在哪?有个“波美度”的故事……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中庙镇的茶山上,满目青翠欲滴。左手轻拉枝条,右手快速掐尖,茶农杜国辉眼疾手快,穿梭在半人多高的茶树间。一天下来,一人采了一篓茶。

“收工了!”杜国辉招呼大家,下山前往收茶点,一路盘算着今年的收益,“收茶有保障,价格差不了!”

这个收茶点,在东西部协作机制的帮扶下运转起来,填补了当地没有专业合作社的空白,带动茶农大幅增收。

2017年,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与文县签订对口协作战略框架协议。多年来,从脱贫攻坚到乡村发展,两地因地制宜聚焦“三农”,群众在东西协作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一片茶叶和一根菌棒——

找到撬动农业发展新支点

太阳还没落山,卖茶的茶农队伍在合作社前已经排了200多米,负责人杨树森维持着秩序:“大家往里靠一靠,茶叶我们能收完。”一旁的车间里,几十台炒茶机昼夜不停,飘出阵阵清香。

中庙镇地处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的山地,海拔在600米至1560米之间,生态环境好,云雾缭绕,漫射光多,所产的茶叶甘醇。长期以来,当地在生产、炒制和销售上发展受限,全镇没有一家可以炒制、加工茶叶的企业。

“以前商贩来收茶,价格压得低。有时他们收得少,茶叶卖不出去,过夜容易坏,我们就白白辛苦了。”杜国辉回忆。

为此,当地几个村社联合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但资金问题却难以解决。恰逢两地东西部协作工作启动,即墨区出资60万元,以村集体的名义入股合作社,解了燃眉之急。“钱是他们出的,最后分红还能惠及村民。”杨树森说。

即墨区还派出技术人员,指导品种改良、引进机器,帮助打开销路。现在,合作社拥有大型茶叶加工设备46套,组织及辐射茶园近5000亩。2023年,合作社销售茶叶8.2吨,收入380万元,3000多户群众受益,人均增收3300元。

“初期出资金、后期继续帮,协作工作因地制宜,就像杠杆,撬动了农业发展的新支点。”文县东西部协作办公室工作人员刘宏亮说。

两地产业协作,不仅在“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携手,还在“从弱到强”中并进。

打开仓库灯,20多个三人高的培养架映入眼帘,30多万根菌棒排列得密密麻麻。在文县尚德镇的食用菌(木耳)产业园里,这样的仓库有10个。再过一个月,菌棒上长出的首茬木耳就可以收获。

文县地处白水江上游川坝河谷地带,制作菌棒的上佳材料——青冈木资源丰富,产出的木耳柔软有弹性、肉厚有嚼劲。然而当地没有规模化的种植基地,农户自产自销,菌棒还得从外地购买,木耳产业规模小、产量低。

两地统筹协作资金近3000万元支持木耳产业发展,3年前产业园顺利投产,后又逐渐建成11个木耳基地。去年,产业园菌棒产量达500万棒、木耳20万斤,实现了食用菌(木耳)工厂化、标准化种植。

“我们统一生产的菌棒,今年产量能够达到1000万棒。”大棚里,园区的车间主任刘璐介绍。当地通过“园区+基地+农户”新模式,统一提供菌棒,并进行技术指导、生产管理、收购销售等服务,让农户安心种木耳。同时,两地协作推行“电商+直播+农特产品”营销模式,销售木耳10万斤,销售额超300万元。

当地还在园区专门设置废旧菌渣加工区,年加工菌渣4万吨,利用菌渣丰富的活性物质开发育苗基质,让木耳产业的发展更加绿色。

一罐蜂蜜和一台农机——

留下带不走的技术和人才

“波美度,是个啥?”

听到农户问这个问题,于沛江就想着,一定要把技术留下来。

作为即墨区农业农村局的专业技术人员,于沛江两年多前被派驻到文县进行技术交流。他蹬着自行车在村子里调研,发现几家养蜂农户的蜂蜜质量虽然都不错,但卖不上价。

一问才知道,保质期太短。“那就应该调好波美度,可以理解为‘浓度’,调好了,就能保存更久。”于沛江手把手教,同时向乡镇农业部门干部开展技术培训,现场培训有时一下子围过来五六十人。

不仅指导技术,还要调整产业发展的思路模式。

去年底,在文县农业农村局,一场关于“农产品品牌培育与销售程序”的讲座现场人头攒动。台上,于沛江从种植户、采购商和加工厂等角度切入,讲得认真;台下,专职干部、技术人员和农户们听得仔细。

像这样的涉农大型讲座,文县每年会举办几十场;像于沛江这样的农业技术人才,即墨区前后派来15名,进行科技下乡、田间指导技术服务500余次,培训农业技术人才1252人次。

即墨派人才带着技术来,文县也选出技术人员到即墨学习。

在文县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一张一米高的大海报格外醒目——上面列出各乡镇的农机服务队,并标明服务范围、联系人、农机种类数量等信息,一目了然。这张海报,就是该中心副主任王奇从即墨区学来的。

作为文县派出学习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王奇是带着问题去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村民闹矛盾,咋解决?

“农机不符合要求,时间地点协调不好……合作社管理存在很多问题,严重的还可能误了农时。”王奇在即墨区学习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管理课程,回来就着手对文县的合作社进行规范。

建立24小时维修机制、监督买卖农机、签订雇用协议、开展技术培训……这张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海报现已推广到文县每个村,帮助农民与合作社有效对接。

正值农忙时节,田间地头的微耕机、拖拉机忙个不停。“村民和合作社间的信息差小了,合作多了。村民开销少了,更无需担心用到劣质农机。”王奇说。

一方鱼池和一排新房——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这条锦鲤个头真大,好看不?”柚子树下,邢国礼抱着孙子,站在家里新修的鱼池边玩耍。

58岁的邢国礼,是土生土长的文县碧口镇何家湾村人,和很多村民一样,邢国礼家房子就盖在路边。从他记事起,这条土路一直坑坑洼洼,遇到刮风,沙尘大作;遇到下雨,泥泞不堪;周边还有私搭的牲畜圈舍、临时厕所。

去年,来自中国记协的驻村第一书记杨文韬刚到这里,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在他和前几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共同努力下,争取到东西部协作资金150万元,用于村主干道硬化、环境提升等工作。

即墨区派专业人员进行规划,杨文韬和当地干部、村民一道,硬化主干道,清理周边的圈舍卫厕,各家各户还领到了柚子树、枇杷树、樱桃树等。

如今的村道,一侧白龙江依山而过,江水澄澈;一侧村舍俨然,绿树环绕。环境好了,维护环境的意识也强了。邢国礼主动把家里的鸡窝搬走,改成了赏鱼池。村民垃圾分类、清理杂物自觉主动,各家庭院也都收拾得更整洁了。

宜居之外,还要宜业。

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空灵洁净,碧波荡漾,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距天池10多分钟车程的白马村,一栋栋民宿鳞次栉比,农家乐里笑声不断。

“红烧鱼好咯!”万花民宿的经营者李万花刚将菜端上桌,就又钻进厨房忙碌。她的民宿一共三层半,有6间客房、2间练歌室。

对于李万花来说,这里是新生活的起点。2017年8月,陇南遭遇洪涝灾害,李万花原来的家被泥石流冲毁。后来,当地政府重新选址修建白马村。

重修过程中,经过考察,两地盘活东西部协作资金,出台产业奖补政策。李万花在重修新房、筹备农家乐时获得了6万多元的补助金。

即墨区通过发放补助金、参与设计、引导旅游项目开发等措施,累计投入725万元,提升白马村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如今,全村家家安装污水处理设备,路边花圃鸟语花香,白马村成了农旅融合的“打卡点”。

目前,即墨区16个村庄、15家企业、2家社会组织与文县33个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文县推广建设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示范村11个。2023年,双方利用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1200多万元进行示范村建设,携手写好一个“农”字。

刊于《人民日报》2024.6.15 第5版

人民日报记者  宋朝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