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锐评|你曾因何被网暴?治理开盒挂人要抓在源头

京报网

关注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厘清网暴信息概念、明确管理主体责任、健全预防预警机制、强化用户权益保护……日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联合公布新规,为加强网络暴力信息治理再次提供有力支撑。

网络打开了自由表达观点的空间,也滋养了垃圾情绪倾倒的温床。放眼各类社交媒体,任何话题都可能引发一场舆论海啸、键盘狂欢。某些人一言不合就开盒挂人,一眼不明就造谣诋毁,一时不快就抱团互撕,言语之恶臭、行为之乖戾屡屡突破底线。曾有调查显示,我国有38.6%的人在社交媒体上遭受过不同程度的网络暴力。在“你曾因何被网暴”话题评论区中,不少网友表示“做什么都被喷,最好不要说话。”可见,网暴让个人陷入精神霸凌的困境,更已对正常社会秩序形成了某种倾轧。

一直以来,网暴治理都是网络生态建设的重要课题,但常常处于按下葫芦起了瓢的困境。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揭示“暴力的本质”,鲜明指出是情境塑造了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网络的“隐身感”,消减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约束,黑暗人格及负面心理得以膨胀。而作为信息枢纽的网络平台,在早期发展时就标榜所谓的“避风港原则”和“平台中立”;随着流量愈发成为运行底层逻辑,靠情绪换取影响力的原始冲动更甚。在这样的放任乃至推波助澜下,表达与施暴的边界逐渐模糊。建群交友还是拉帮结派?正常讨论还是拉踩引战?意见广场还是对立战场?当人们对种种异化习以为常,维权门槛、治理难度便都水涨船高。

由此审视本次新规,一大亮点就在于强调了源头治理,明确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对涉网络暴力违法和不良信息的处置义务。比如,在风险预警上,当相关信息内容浏览、搜索、评论、举报量出现显著增长的,必须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在法律支持上,一旦发现网络暴力信息,应当保存信息内容、浏览评论转发数量等数据,向用户提供快捷取证功能。具体可行的操作规范是给广大网民撑腰,也将平台责任提到了重要位置。

网暴治理注定是持久战,要靠每一次落实来框定规矩方圆。在真实案例中将网暴恶果清晰呈现,在司法实践中真正打到施暴者的痛处,才能形成足够震慑。此外,新技术、新平台、新业态迅速迭代,网络暴力的形态时时变化。比如,“一键防护”机制让当事人免受侵扰,但眼下已经出现跨平台开盒、围剿等行为,加强平台之间协同治理成为当务之急。边发现问题边探索机制,边弥补漏洞边升级技术,才能筑牢互联网防护堤坝。

社会需要秩序,网络需要清朗,人性需要约束。如现实世界一般,立法立规是一个社会的行为底线,公序良俗折射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很多时候,网暴者或许并非出于纯粹恶意,自以为在舆论监督,实际是断章取义;自以为在匡扶正义,实际是以暴制暴。“反网暴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正视表达的分量,不做情绪的傀儡,越多人有意识提高媒介素养,网络社会越可能清朗有序。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流程编辑:u027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