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畸形“饭圈文化”侵蚀体育,粉丝戾气究竟从何而来?

深圳新闻网

关注

转自: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随着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和优秀运动员受到关注和追捧。“饭圈文化”,一种依托偶像艺人和粉丝经济形成的青年亚文化,始于娱乐圈,近年来逐步向体育领域侵袭,甚至出现了愈演愈烈的非理性的追星行为。

不久前,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体育宣传文化工作会议上表示,全国体育系统将全过程坚决抵制畸形“饭圈文化”对体育领域的侵蚀。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强调,“饭圈”乱象对运动员身心健康成长、运动队为国争光能力、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都极为不利。体育不应该、也不允许成为畸形“饭圈文化”继续滋生的“引线”和“温床”。解决这一问题刻不容缓,全国体育系统必须高度警惕、快速行动。

从社交媒体上粉丝之间互撕谩骂、刷量控评,到线下追星时的围追堵截、恶意攻击,再到观赛过程中的“长枪短炮”、声嘶力竭……部分极端且失控的“饭圈”行为,正严重影响着运动员的比赛、训练甚至日常生活。

秩序失控的赛场与场外

“开什么闪光灯啊!”“就你们有嘴吗?”……

这是6月初WTT(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重庆冠军赛比赛现场发生的一幕。观众席上,各运动员的粉丝们高举应援手幅,时有加油声拖延比赛发球,不同粉群间总要为对方是否有意开启相机闪光灯、干扰了自家运动员的比赛状态而争论几句。

乒乓球项目是受畸形体育饭圈文化侵蚀的“重灾区”之一。比赛时,观众席上演种种冲突;赛场外,应援会一呼百应、粉丝整齐划一的追星行为撕开了体育饭圈乱象的一角。粉丝们在赛场外相约某一时间聚集于某一处,手持包括但不限于写有运动员姓名的旗帜、条幅、易拉宝等应援物资,喊出统一而响亮的应援口号,应援会拍下视频、再转发到相关微信群或微博超话中供粉丝们观看留念。

宋倩(化名)赶上了其中一场应援活动,她说这是她入圈以来最宝贵的记忆,“喊完之后我就直接哭出来了,感觉那一下好像很真实,离他们很近”。

体育饭圈中的CP(英文couple的缩写),主要指运动员中被设置为“情侣”的一对,CP粉一般具有较强的粉丝黏性。相较于绝大多数CP粉解读出的爱情关系,宋倩更愿意将她喜欢的CP理解为“他们一路相互陪伴和成长”,“现在他们比较火了,抖音、小红书上都有很多他们的剪辑,我感觉那些就是很纯的CP粉,对于她们的行为,我只能说是理解、尊重”。宋倩坦言,不同粉群之间多少会产生一些摩擦,“而且我感觉两方的唯粉可能不太瞧得起我们,她们可能觉得我们是单纯地磕CP,偏爱情的那种”。

粉丝“以爱之名”的出发点看似相同,现实中却形同陌路。体育饭圈中的唯粉,是指在某一团体中只喜欢某一个成员的粉丝群体。一位CP粉混进唯粉应援会自费包下的团建场地内领取纪念品,被识破了非唯粉的身份,双方随即发生肢体冲突,甚至惊动了执勤特警。

实际上,唯粉应援会的组织者对前来领取纪念品的粉丝的身份审核得十分严苛。团建场地内,她们吆喝着“提前把观赛群和比赛门票拿出来”。比赛门票相对容易买到,但想进观赛群却有不低的门槛,“申请时要审核你是不是唯粉,看你的微博超话等级够不够高”。

“专一的爱”,还是“畸形的爱”?

作为乒乓球爱好者,李严(化名)从不认为自己是纯粹的“球迷”,在她的理解里,“球迷”和“粉丝”是几乎没有交集的两类群体,凡是关注运动员本身多于关注球赛、球技本身的,都应该被归为“粉丝”序列。李严是乒乓球国家队某队员的忠实粉丝,除了在各社交媒体平台上日常关注偶像的行程和状态,她还会线下追比赛,自制手幅等应援物品,在赛场上为运动员加油助威。李严说,即使这样,她依然难以融入“饭圈”核心:“根本就拿不到那些应援会的纪念品。我第一次去看球赛,也想进粉丝群,大家一起看看有什么消息、路怎么走。当时我就不明白这一套,在微博里直接申请入群,但是一直没有管理员理我。后来我才发现,你的关注或者点赞里有其他国乒的人都不行,你只能关注一个人才有资格进群。”

体育行业一线从业者张亚(化名)证实了李严曾面临的窘境,他介绍:“对于你的身份,她们会通过社交媒体,用一套‘方法论’来识别——你有没有在对方的超话里留过言、打过卡等等。如果有这些蛛丝马迹,她们会觉得你对某一个人的爱不够忠贞,你爱她可以,但是你要全心全意地爱。”

常年身处赛事报道一线的体育记者黄慧(化名)无法理解这种“专一的爱”,她认为所有的球迷都应该是“团粉”。“你不应该支持的是整个中国队吗?”黄慧透露,在现在的粉丝文化里,这种行为是被打压的,“她们会觉得这是一种博爱。在这种情境下,她们已经不太有爱国之心的概念了”。

在李严的记忆里,2016年里约奥运会之前,乒超联赛票价相当便宜,几十块钱能看一天,主办方还会免费提供盒饭。那时,球迷和运动员之间的距离似乎也保持得刚刚好,每当国家队凯旋,首都国际机场或国家体育总局的运动员公寓外,一声加油、一束鲜花、一张贺卡,就已经是球迷最真挚的祝福。而里约奥运会之后,随着多个热门项目、多位现象级明星运动员的“破圈”,一些原本对竞技体育知之甚少的粉丝大量涌现并逐渐形成“饭圈”,也出现了大量的虚拟社群,发展至今日,她们在社交媒体上的表现越来越让李严难以适从。“我特别‘佩服’好多饭圈球迷的战斗力,我没数过,但给我的感觉就是她们甚至可以一天发几百条微博,全都是和别人吵架的内容”,李严发现,不同粉群在线下并不会真的对骂,还会躲着走,但线上战斗力非常强,“骂得很难听,已经不从现实出发了,人身攻击到球员身上。她们中有人在微博上发很长一段,讲规则怎么不公平,运动员受到怎样不公平的待遇,然后其他人就去转发”。

对立、撕裂:一种自我投射与集体共鸣

张亚观察了大量极端粉丝在线上的表达,他总结,一些“洗脑包”“引战帖”之所以能受到粉群的拥护,并不是因为它们真正输出了某种在体育专业领域中正确的观点,而是源于它们迎合了很多粉丝心理上的空虚,“如果这个人本身没有正常的工作,没有一个充盈的人生,她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到这里,如何能够找到存在感?她一定是要互相攻击的,然后在这种攻击的过程中,会建立一些从来没有获得过的关注度,甚至有一部分人在对骂中觉得很爽”。

黄慧同样认为,畸形体育饭圈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网络暴力,而在一场又一场的网络暴力中,粉丝自身会形成信息茧房,在同一个圈子里反复发声。“饭圈的一个特点就在于互撕和互掐、在于戾气和干仗”,黄慧发现,极端的粉丝们善于站在道德制高点,挑战一切也俯视一切,获得一种虚假权力的快感,“她觉得自己是正义的,对面的都是邪恶的。另外,她们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组织感,组织里大家都喜欢谁、憎恶谁……这种群体的感觉可能也是她们的心理共鸣”。

在各大粉丝群体争夺话语权的主阵地微博上,互撕谩骂、造谣拉踩时刻在上演,甚至常有多个粉丝群体的“混战”出现。“我的偶像遭受了不公正待遇”,这是流量最高、“战果”最显著的话题。在这类话题中,一些有号召力、影响力的大粉会带头在社交媒体上控评,即用统一的文案控制评论内容和导向;另有注册了多个“小号”的“数据女工”贡献转赞评数量,进一步扩散言论。

值得注意的是,话题内容里,还不乏对其他运动员、裁判员、俱乐部、国家队甚至主管部门的攻击。在业内人士看来,竞技体育有一套非常专业的选拔规则,饭圈衡量的所谓“公平”的标准,更多时候只是粉丝将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境遇投射到了运动员身上。面对已经变味儿的饭圈,李严选择主动回避:“什么样的人都有,太参差不齐了,大家的心智包括认知好像都不太一样。大家看到的本来就不一定是全貌,但可能她们就认为资源不太平等,觉得所有人都针对自己喜欢的运动员。而且她们会把自己不顺心的那种感觉放到她喜欢的运动员的身上,认为她们两个是类似的家境、类似的工作和生活。”

用“理性之尺”,制约“以爱之名”

由畸形的体育饭圈文化引发的粉群之争,不仅限于乒乓球项目,还广泛存在于跳水、游泳、羽毛球、女子排球、短道速滑等国内多个强势项目中。李严更关心眼前,关心以攀比、对立为主流的饭圈文化和竞技体育精神有本质冲突的当下,她爱的运动员到底能否承受得了这些无端的攻击指责,又能否正常地比赛、训练、生活。李严说:“我觉得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当喜欢你的人在你的职场攻击你的上司、攻击你身边的同事,本人都会很尴尬。大家在场下各自加油也就算了,她们还写信,甚至遇到主管部门的领导时当面质问。一些理性的粉丝也会表达,希望大家不要太这样,会影响到偶像跟同事的相处,要设身处地为偶像想一想。但是极端的粉丝就会去冲这些理智粉丝的账号,意思是‘你觉得什么都不为她做就是为她好吗?’”

从4月23日起,多家互联网平台开展为期3个月的“体育饭圈生态治理”专项行动。5月15日,国家体育总局公开表态,坚决抵制畸形饭圈文化侵蚀体育领域。此前,中国奥委会曾连续发文,呼吁社会各界尊重运动员个人权益,理性追星,避免不当言行,坚决杜绝饭圈乱象向体育领域蔓延。

曾参与体育领域相关政策制定、现从事体育经纪的周阳(化名)认为,现阶段,体育饭圈中浓重的戾气实际上已经触及了运动员发展的红线,粉丝对运动员的关注,不应该偏离竞技体育本身。周阳分析:“关键在于,运动员都比较单纯,年纪也比较小,他们如果总被这种舆论裹挟、情绪很失落,确实不利于他们成长,这对竞技体育项目也是重大伤害。你喜欢他,就默默地在旁边看着他、让他发光不就好了?这才是一种健康的追星。攻击相关组织、影响到运动员个人,饭圈就是走火入魔了,还是要回归理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