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经济学家张燕生谈产能问题:如何从对抗走向合作?

市场资讯

关注

来源:New Economist

张燕生谈产能问题:如何从对抗走向合作

我今天的演讲,是探索产能过剩怎么才能走向合作。

首先,“新三样”是先进产能、新兴产业。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成为问题,主要不是市场扭曲,而是地缘政治和大国博弈。西方主导的新全球化,本质上就是经贸问题地缘政治化。

过去的30年,中国的GDP占美国GDP的比重上升了71个百分点,日本下降了31个百分点,德国下降了11个百分点。少数极端分子对此的解读是全球化失控、中国不公平竞争导致的。

2008年,基于规则的全球化接近停滞,世界经济贸易增长的黄金时代结束了,大国合作的时代结束了,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的时代结束了

产能过剩的本质是经贸和产业问题的政治化。政治化的最终风险是什么?就是两国的博弈负向加码很可能会走向进一步冲突。

因此我们考虑的问题,是怎么防止进一步冲突,怎么才能建立一个刹车机制,也就是不要让冲突走向全面失控。这个问题,我觉得是需要讨论的问题。

因此,维护和平的国际环境是首要,避免大国冲突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在大国地缘政治冲突的背景下还能否开展合作,我觉得这可能是值得关注的重点之一。耶伦说中国经济太大了,它会改变国际价格。那美国经济更大,过去的30多年,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曾经挑起90年代的IT泡沫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这两场泡沫引发了全球产能过剩。2008年以后的产能过剩,主因还是两场泡沫引起的全球非理性繁荣。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中国是和美国共同利用 G20平台应对危机,中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什么代价?2008年底中国的宏观杠杆率142%,非常的健康,现在是290%,也就是中国用宏观杠杆率翻番,把美国从危机中拉出来,把世界从危机拉出来。但是给我们的回报却是贸易战。

因此,应对产能过剩指责,怎么办?这里头就会涉及到怎么应对。

我们可以看到全球产业政策由2010年的34项增加了2021年的1594项,至今我相信超过了3000项。谁在大规模实施保护政策、产业政策、政府干预?根据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机构学者的研究,第一位是德国,第二位是日本,第三位是巴西,第四位是美国。中国是排在第十一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更应当推动竞争政策、结构政策、创新政策。

从“新三样”开始,探索怎么能够从负责任大国的角度给世界提供公共产品,有理有利有节,而且大国的冲突应该是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进行,就是刚才我讲的负反馈机制中间怎么建立刹车机制。

我们的应对策略的办法和途径是什么?

第一个办法就是要充分利用WTO等多边规则体系与地缘政治做斗争。如果仅仅看中美、中欧双边的博弈,往往看的是以强凌弱、不讲道理、不负责任的大国在打架,但如果用WTO等多边规则体系,它起码可用多边规则评判当前的贸易冲突。现在中国已经向WTO起诉美国的不当竞争行为,我觉得这方面的工作我们要做的更多。

第二个办法就是中国要团结全球南方、发达国家和美国的工商界、社会各界一道来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反对经贸问题政治化、反对以强凌弱打群架。也就是要建立起一个产能过剩问题反保护主义,反经贸问题政治化的最广泛统一战线,就是在国际上要赢得最广泛理解和支持。

第三个办法就是我们要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不管我们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多强不搞零和博弈,不能搞产能大水漫灌,有事共商、共建、共享,中欧加强相互投资和产能合作。

第四个,90年代后期纺织业限产压锭的案例究竟给我们什么启发?我们当时砸掉了占总产能四分之一的产能是国企的产能,新增加两倍到三倍的是民企的产能,长期卡脖子的面料、印染获得了长足的技术进步。因此,我们可以看到1998-2002年纺织的限产压锭是砸出了一个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产业发展。

问题是什么?问题是国际社会用8年的乌拉圭回合谈判和10年分4个阶段取消美国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中国纺织业才开始大量进入全球市场。纺织服装行业是发展中国家少数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过去是美国人用数量限制手段控制全球纺织品国际贸易,国际社会经过努力把它打掉了,现在中国纺织服装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发展中国家发现竞争不过中国,怎么办?如果赢者通吃,全球南方国家的纺织业就没饭吃了。

怎么才能做到有饭大家吃?怎么才能做到有事共商、共建、共享?这个案例给我们解决“新三样”的产能过剩争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发。

中国下一步加快推动财税体制改革,要建立地方政府、国资、民资、外资发展新兴产业的国内协调机制和出口协调机制。

合作是解决中美两个大国关系唯一正确的选择,怎么才能够使中美、中欧的“新三样”的产能过剩的冲突走向合作?

我提出5个具体的建议。

一是促进我们和美国、欧洲商业的往来,最大限度地提供签证便利,航班便利,贸易便利、投资便利,也就是说跟少数极端分子拔河。极端分子要脱钩,我们就是要促进人员、商品、服务、数据跨境往来。二是合资建厂,在欧洲寻求与当地企业合作。三是独资建厂。四是促进双向投资和扩大进口来增加合作黏度和韧性。最后一个就是促进中欧“新三样的第三方合作、全球合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