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摩根大通亚太区CEO李盛德:跨国企业将继续投资中国,“走出去”带来更大机遇

21世纪经济报道

关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斌 实习生李昭颖 上海报道

中国成为助力全球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力量之一。

近日,摩根大通亚太区首席执行官、亚太区商业、投资及企业银行主管李盛德(Sjoerd Leenart)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话时表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市场非常庞大,值得国际投资者持续关注,一些行业未来将会带来更多投资机会。

2023年中国GDP超过126万亿元,占全球超17%。李盛德认为,中国经济有着巨大影响,海外投资者也非常关注这里的机会。虽然中国经济增长目前有所放缓,但对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言,5%的年增长率并不低。此外,第一季度GDP增长5.3%的数字令人鼓舞,出口、工业生产和消费者支出等方面都有所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9629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1538亿元,同比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09846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174915亿元,增长5.0%。

展望未来,李盛德希望围绕房地产业的担忧进一步缓解,从而提升投资者的信心。“我们已经在股票市场上看到积极反应,投资者在投入更多资金,并期待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复苏。”

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境外机构自去年9月以来连续8个月增持境内债券,4月境外机构增持境内债券再超千亿元。此外,北向资金5月净流入A股87.79亿元,今年前5个月累计净流入830.23亿元,远高于2023年全年的437.04亿元净流入。

中国市场蕴含广阔机遇

中国正持续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已陆续取消了一系列限制。截至2023年12月末,外资银行在华共设立41家法人银行、116家外国及港澳台银行分行和132家代表处,成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在李盛德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推进了金融市场的开放,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在增加,沪港通和深港通不断升级。

李盛德表示,目前约有3600家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其中一些企业不断投资,包括开设在华研发中心等。比如星巴克麦当劳计划开设更多分店,特斯拉正在建厂。财富500强中有98%的公司已经来到中国。新设外资企业数量的稳步增长,彰显了全球工商界对中国市场的兴趣和信心。

5月23日,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在临港正式开工,这是特斯拉在美国本土之外的第一座储能超级工厂,也是继上海超级工厂之后在中国的又一大型投资项目,成为特斯拉在全球储能布局中的又一重要落子。

未来中国市场仍蕴含广阔机遇。李盛德告诉记者,许多公司正在研究如何优化在中国的业务。与过去10到15年相比,外资在中国的投资增长速度可能会慢一些,但仍在积极参与中国市场,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外资企业将继续投资,以确保他们在中国的竞争力。

中国房地产行业的走向也备受关注。随着5月17日监管层发布楼市重磅政策,楼市信贷宽松时代来临。“517新政”核心内容分为两方面:一是去库存,政府可通过调规、换地、收购等方式帮助企业化解“低效库存”,对于“现房库存”,支持地方国企以需定购后用作配售/配租保障房,央行按照贷款本金的60%发放再贷款3000亿元,可带动银行贷款5000亿元;二是提升购买力,在全国范围首套/二套首付比例下限下降5%至15%/25%,下调公积金利率25基点至2.85%、取消住房商贷利率下限。

对此,李盛德分析称,虽然房地产行业存在供需不平衡的挑战,但“517新政”有助于其实现软着陆。在全球范围内,各国在面对危机时也会采取不同措施来支持市场,例如放宽抵押贷款规定或购买部分房产,以稳定市场情绪,促使市场开始复苏。这些举措可能并不能一夜之间解决问题,但有助于安抚人们的情绪,给市场一个底线,然后让市场自主发展。

“走出去”成更大风口

随着企业踏上出海新征途,拥抱更广阔的全球市场,前方蕴含无尽的机遇。

中国企业正加速出海步伐。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4月,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3434.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7%。其中,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7.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4%。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加速全球化发展布局,探索新的增长点。

李盛德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很大的增长机遇。外资银行的强项是把中国公司带到国际市场,帮助他们熟悉当地的商业规则,建立国际竞争力;同时也助力外资企业了解中国,深耕中国市场。

李盛德举例称,去年摩根大通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业务大幅增长,正是因为很多企业有走出去、挖掘新增长点的需求。摩根大通帮助企业走向欧洲、拉丁美洲、东南亚等地区,在包括支付、外汇管理和企业风险管理等方面提供帮助。中国有许多领先的公司已经走向世界,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服务,涵盖医疗健康、科技、汽车等产业。 

与此同时,前路也有关税等诸多挑战,保护主义有所升温。世界贸易首席经济学家拉尔夫·奥萨指出,在地缘政治博弈下,全球贸易正在出现“分裂”,某些大国之间的趋势尤其明显。此外,如果巴以冲突进一步升级,将有更多中东国家卷入,会对能源市场造成重大破坏,可能会引发贸易中断。

尽管面临一些挑战,分工合作仍是大势所趋。李盛德分析称,归根结底,世界需要更好的解决方案,而中国有很多技术创新。总体而言,只要产品在成本和创新上具有竞争力,相信全球消费者会愿意购买这样的产品。截至2022年,全球GDP总量高达100万亿美元,其中50万亿美元来自全球货物贸易。

在全球贸易遭遇一些逆流之际,区域合作仍在向前推进。2020年11月15日,东盟10国和澳大利亚、中国、日本、韩国、新西兰共同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RCEP区域总人口、GDP总值、货物贸易金额均占全球比重约30%。2022年1月1日,RCEP对中国正式生效,2023年6月2日,RCEP对菲律宾正式生效,至此,协定对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

RCEP是当今覆盖世界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最终将实现零关税。今年6月,RCEP全面实施满一周年。RCEP自正式实施以来,已初步形成了共享红利、共促发展的区域合作新局面,推动区域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展望未来,李盛德对记者表示,尽管全球贸易有时候可能会面临“逆风”,但过去几年里,全球贸易总量仍在增加。与此同时,全球贸易格局也在发生变化,出现了更多新的贸易走廊。

世界贸易组织在《全球贸易展望与统计》报告中预计,全球商品贸易量今年将增长2.6%,2025年将增长3.3%,今年通胀压力预计将减弱,从而使实际收入再次增长并提振制成品的消费,特别是在发达经济体。不过,未来地区冲突、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可能会限制全球贸易反弹的程度。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