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逾1500只迷你产品陷清盘危机 基金公司唱响“难舍难分”

环球网

关注

在公募行业迅速发展壮大的同时,产品规模分化情况愈发凸显,迷你基金成为了行业里绕不开的难题。今年以来,多家基金公司积极寻求出路,召开持有人大会,提议放宽迷你基金清盘条件,为产品谋求继续运作、转换运作方式、合并、终止基金合同等多种出路。

业内人士透露,规模只是基金公司考量产品是否清盘的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对产品未来的内生成长动力以及市场真实需求的预判和把握。站在整体产品布局战略角度,对于一些发行难度较大的产品,基金公司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避免其遭遇被动清盘。

对于那些持续运作下去的迷你基金,做大产品规模可谓任重道远。业内人士表示,虽然持续营销是主流方式,但具体效果还是取决于市场风口和销售渠道的配合情况。后续如果监管要求由基金公司承担迷你基金的固定费用,或将倒逼基金公司在产品布局阶段更加审慎。

部分迷你基金放宽清盘标准

6月以来,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鹏华弘惠混合、博时恒享债券两只迷你基金宣布召开持有人大会,商议内容均为修改基金合同终止条款。

根据鹏华弘惠混合的合同内容,该基金合同生效后,连续2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在定期报告中予以披露;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终止基金合同,无须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

为了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更好地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鹏华基金拟召开持有人大会,商议将上述基金合同终止条款改为“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报告并提出解决方案,如持续运作、转换运作方式、与其他基金合并或者终止基金合同等,并在6个月内召集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

博时恒享债券的情况也与之类似。博时基金宣布召开持有人大会,商议将该基金合同终止条款由此前的“连续50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及时通知基金托管人,本基金将根据基金合同的约定进行基金财产清算并终止,而无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修改为“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报告并提出解决方案,如持续运作、转换运作方式、与其他基金合并或者终止基金合同等,并在6个月内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

为解决迷你基金沉积带来的风险,截至6月6日,今年以来已有包括鹏华弘惠混合、博时恒享债券、南方浩鑫稳健优选6个月持有混合(FOF)、银华中证500价值ETF、中银新能源产业股票等在内的近20只不同类型基金召开(或计划召开)持有人大会,商议放宽基金合同终止条件。

从迷你基金后续的选择来看,今年以来,商议持续运作的产品数量显著多于终止基金合同的数量。在年内召开持有人大会的188只基金中,两类产品的数量分别为69只、37只,可以看出公募基金管理人整体上还是更倾向于继续努力做大存量的迷你产品。并且,在今年以来商议持续运作的基金当中,偏股混合型基金、被动指数型基金等权益类产品占据主体地位,数量占比在六成以上。

从基金公司角度来看,浦银安盛基金、中加基金、平安基金等旗下商议持续运作的迷你基金数量较多,都在4只及以上;富国基金、中银基金旗下分别有3只。富国基金旗下商议持续运作的均为被动指数型产品,其余基金公司旗下的产品类别则较为多样。

持续运作成为主流选择

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多家公募机构了解到,当基金不满足存续条件后,无论是不需召开持有人大会直接清盘,还是报备证监会并提出解决方案、召开持有人大会,都符合基金运作的相关规定。目前选择后一种解决方案的基金产品居多,而部分指数类产品可能会选择前一种方案。

“近年来,A股市场表现震荡,很多公募产品由于业绩下滑等多种因素触及或接近清盘预警线。基金公司通过放宽产品被动终止的条件限制,一方面有助于实现‘保壳’等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客户结构差异等因素,不同类型基金发行难度也不同,因此站在公司整体的产品布局战略角度,对于一些发行难度较大的产品,基金公司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避免其遭遇被动清盘。”北京某公募分析人士李华(化名)表示。

华南某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张亮(化名)介绍,一只基金的诞生要经历研究酝酿、设计上报、获批发行、上市运作等多个环节,包括监管部门、基金公司、销售渠道等各方主体都为此投入了一定的资源和精力,基金产品是重要且珍贵的运作载体。为了减少资源浪费,基金公司必然不会随意清盘产品,并且愿意为此承担一定的运行成本。

“基金公司内部决定是否清盘一只产品时,规模只是考量的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对产品未来的内生成长动力以及市场真实需求的预判和把握。”张亮透露。

虽然国内公募行业发展迅速,但是迷你基金依然普遍存在。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规模在1亿元以下的公募基金占比接近总数的四分之一,规模在5000万元以下的基金超过1500只。华西基金、易米基金、瑞达基金、达诚基金、明亚基金、同泰基金、先锋基金、新沃基金等小型公募机构更是迷你基金的“集中展示区”。

对于中小基金公司而言,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相关人士表示,如果部分产品对于公司的产品布局与战略发展具有较重要的地位,公司可能会倾向于选择产品持续运作。而对于产品布局相对完备的基金公司,从优化产品结构的角度出发,基金公司可能选择让部分产品清盘。

在与多家基金公司的接触中,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基金公司对于迷你基金整体的态度还是希望能够继续运作下去。“市场轮动速度非常快,大家都不知道风口什么时候会来,所以较有实力的基金公司都希望能够在各个风格、各个赛道上提前埋伏、有所布局,对相关的小微产品也会选择持续运作,这样等风口来临的时候,规模就有机会顺势而起。”张亮坦言。

运作成本或将提升

对于那些选择持续运作的迷你基金而言,继续做大规模可谓任重道远。

沪上某大中型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透露,持续运作主要是靠持续营销做大产品规模,需要联合渠道的力量一起把产品规模起码做到清盘预警线以上。该人士表示,这些持续运作下去的小微产品是基金公司当前阶段最为重视的任务之一,重要级别甚至不低于首发,需要集中多方力量。

盈米基金研究员李兆霆表示,基金公司一般会对旗下的迷你产品进行详细梳理,基于市场环境、市场需求、公司产品布局规划等角度制定详细的解决方案。对于定位清晰、投资范围多样化、有未来增长潜力、产品线重要布局的品种,基金公司或将制定持续营销方案,展开积极的持续营销工作,加强与现有代销渠道销售合作的同时,扩大合作代销机构的范围。

“但是具体持营的效果还是要看市场风口和销售节奏的配合情况,比如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通过持营做大产品规模的效果可能就相对一般。”张亮坦言。

国内市场上也不乏迷你基金顺势“翻身”的成功案例。例如今年一季度,汇添富丰润中短债就乘上了短债基金走红的东风,基金规模从2023年末接近清盘预警线的逾6000万元,暴增至2024年一季度末的近80亿元。

近期,多位业内人士反映,监管层面正在鼓励基金公司自主承担迷你产品的信息披露费、审计费等固定费用,相关费用将不再从基金资产中列支。如果基金公司不承担迷你基金的相关费用,则需要在今年6月底前给出解决方案,在今年年底改变产品的迷你状态或清盘。同时,严禁借助“帮忙资金”等形式支付迷你基金固定费用等违规情形。

“后续随着迷你基金相关新规的落地,此前部分产品通过特殊安排,阶段性提升规模的做法将不再被允许,基金公司也将为迷你基金承担更多的运作成本。”张亮认为,这些举措都将倒逼基金公司在产品布局阶段更加审慎,在充分调研市场需求、产品风格策略成长空间等因素之后,再做出相应的决策,这样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减少产品长期陷入迷你状态的困境。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