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肺部一探究“镜” 支气管镜检查让肺部病变“无处遁形”

媒体滚动
转自:南京晨报
专家简介:
张新 泰康仙林鼓楼医院呼吸内科行政主任,主任医师、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在上海市中山医院工作31年,曾任中山医院呼吸科副主任、肺肿瘤中心副主任、呼吸介入亚专科主任。历任上海市抗癌协会呼吸肿瘤介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肺癌分子靶向与免疫治疗专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呼吸专委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部肿瘤专委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介入学组委员。擅长肺癌、肺结节、气道阻塞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支气管镜检查与治疗,领导开展了多项气管镜新技术,对疑难呼吸病也颇有经验。
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肺癌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癌症。泰康仙林鼓楼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张新介绍,支气管镜检查是目前肺癌病理诊断的重要方法。检查通过一根细长的支气管镜,经口或鼻进入气管和支气管以及更远端,对病变组织进行观察和活检。
随着人们对支气管镜检查的舒适化、准确性需求日益旺盛,泰康仙林鼓楼医院可以提供多种技术引导下的支气管镜检查治疗,帮助广大患者诊断及治疗肺部疾病,如肺癌、肺结核、气道狭窄、咯血、支气管异物取出等。
支气管镜检查可发现肺部早期病变
“支气管镜检查是呼吸内科常用的检查手段。支气管镜像筷子一样细,约1米长,配有软镜、摄像头、光源和吸引孔,可连接显示器呈现图像。”张新介绍,支气管镜检查是一种侵入性的气道介入操作,医生可以直接观察支气管内部情况,发现病变。
比如,有些患者总是反复咳嗽不愈,单靠影像、抽血检查等不能搞清楚病因。这时候,支气管镜检查就可以发现隐藏的病变,例如早期肺癌、气道异物、支气管结核等。对病灶进行活检取材,可以更准确地病理诊断各种病变。实际上,支气管镜在很多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支气管镜检查前,排查一些疾病隐患是必须的,包括心脏病、肺功能下降、凝血功能障碍等,所以患者在术前要做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肺功能等检查。
无痛支气管镜让检查更舒适
传统支气管镜检查通常在局部麻醉状态下进行,可能会引起患者恐惧,致其出现咳嗽、憋气、恶心等症状,甚至有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不良反应,从而影响医生操作。“为了提升患者诊疗体验,我们医院针对患者不同的病情状况,提供局部麻醉、静脉麻醉、全身麻醉的不同麻醉方式,其中静脉麻醉和全身麻醉就是我们常说的‘无痛’。”张新介绍。
无痛支气管镜检查,就是静脉注射起效快、代谢快、作用时间短的麻醉药物,使患者在深度镇静或麻醉状态下完成检查。医生会严密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呼吸频率、指末血氧等指标,保障患者安全。
从舒适性角度出发,大部分患者都愿意接受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此外,对于一些特殊患者,无痛支气管镜是必需的,包括清醒状态下不能配合检查及高度恐惧的患者,操作时间长、介入治疗的患者等。
引导技术助力支气管镜精准诊断
“我们的肺就像一棵树,气管相当于树干,各级支气管相当于越分越细、越分越多的树枝,长在较大支气管里的病灶,支气管镜能直接看到并活检,而肺外周的病灶就像位于树梢上的鸟窝,要到达这些位置并不容易,需要通过各种引导技术手段来实现。”张新解释,对于常规支气管镜无法观察到的病灶,可通过X线透视、超声探头、电磁导航等引导支气管镜技术来实现精准的病理诊断。
葛先生(化名)曾因持续咳嗽、咯血、胸部疼痛等症状,辗转多家医院就诊,其间他进行了两次支气管镜等检查都没能活检到病灶。CT检查提示很可能是肺癌,但没有病理诊断,手术便陷入了两难。“如何精准定位并获取足够肺病变组织成了首要难题。”张新说。
经过病情评估和方案制定,张新为患者实施经支气管超声导向鞘引导的经支气管肺活检术(EBUS-GS-TBLB),在电子支气管镜的操作孔道插入超声小探头,直接探查肺外周病灶,确定病变位置后,固定引导鞘管,移去超声小探头,在X线透视辅助监控下用活检钳对病灶进行活检,准确进行了病理诊断。
“活检获取的组织还可用于肿瘤基因检测,可以更好指导肺癌分子靶向个体化治疗。”张新补充道。
X线透视提供的二维影像可以帮助医生获得病灶大致位置。想要精准找到病灶,需要借助超声扫描技术,获取支气管的超声图像并实时引导活检。而电磁导航技术就像GPS导航,带领支气管镜及活检装置穿梭于错综复杂的支气管,更加精准地让医生锁定病灶。各种引导技术可以联合应用,进一步提高肺外周病灶的活检阳性率。
通讯员 秦雅致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钱鸣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