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九成收入靠广告 “车来了”驶向港交所

媒体滚动

关注

来源:北京商报

跟高德、百度地图部分功能重叠,签约过大张伟,曾经高调的“车来了”运营商元光科技近日低调向港交所递表。通过车来了,用户可以实时查询公交车位置和到站时间,但不能提供乘车服务,从功能上看,车来了是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等一站式出行平台的子集,从市场份额看,车来了在中国公交领域时序数据服务市场排名第三。

根据招股书,2023年车来了营收1.75亿元,经调整净利润4649.5万元,营收和净利润及月活用户持增长态势。不过车来了超九成营收来自于广告,toB(企业)类的电力价格预测和共享电单车超载监测服务2022年下半年才推出。“如不能留住现有用户或吸引新用户,或无法留住、吸引广告客户及增加其广告支出,则业务、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可能受到重大不利影响”,元光科技在风险因素板块说。

营收靠广告,会员费甚微

元光科技是一家数据智能公司,利用时序数据发现与预测分析对象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模式及波动特征。通过元光科技的核心产品车来了,外界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这家公司。

2010年,元光科技成立,2013年推出车来了App,2018年车来了注册用户破1亿。根据招股书信息,车来了利用实时GPS数据、用户查询及搜索历史以及来自公交和用户的汇总数据,为通勤者提供有关公交位置及预计到达时间的最新信息。其通过减少等待时间的不确定性和错过公交的可能性来改善日常通勤。

按照招股书的划分,车来了是元光科技在公交出行领域的toC产品,在这个领域,元光科技还面向交通机构提供公共交通分析平台、网络优化服务。

从知名度、营收贡献等各个维度看,车来了都是元光科技的核心。截至2023年12月31日,车来了积累用户超2.6亿,平均月活跃用户约2530万。“庞大且活跃的用户群创造了大量的广告机会。我们主要通过数字广告变现,与程序化广告平台合作,将广告主联系起来”,车来了通过招股书表示。

2021—2023年,车来了营收分别是1.63亿元、1.35亿元、1.75亿元,其中移动广告服务营收占比分别是95.6%、85.2%、96.2%。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广告主可以在车来了投放开屏、信息流、插屏、横幅等形式广告。2021—2023年,程序化广告平台贡献的营收,分别占车来了移动广告服务总营收的87.9%、87.6%、88.8%,也有品牌主直接向车来了投放,比如汽车制造商、社交媒体平台、电商平台。

和其他工具化应用一样,车来了也提供会员服务,会员可屏蔽车来了内的大部分广告。北京商报记者登录车来了App发现,会员可按月、季、年收费,分别是2.8元/月、6.8元/季、19.8元/年。“来自会员费的营收甚微”,车来了在招股书中表示。

前有平台后有对手

“用后即走的工具类App,切中的往往是用户某种垂类刚需,车来了就是如此,短板在于这样的垂类不构成护城河”,中经传媒智库专家张书乐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根据灼识咨询提供的数据,元光科技所处的时序数据服务市场规模持续上涨,2019年国内市场规模109亿元,2023年增至319亿元,主要参与者包括时序数据库服务提供商、分析软件提供商、基于场景的服务提供商及终端应用程序提供商。

在公交领域,元光科技1.75亿元的营收排在国内时序数据服务提供商第三位,市场份额10.2%,排名第一、第二名的是综合类平台,向用户提供数字地图、导航及本地生活服务,市场份额分别是19%和11%。

参考苹果应用商店排名,导航类免费应用排名前三名依次是高德地图、百度地图、腾讯地图,车来了排名第五,北京商报记者登录上述App发现,高德地图、百度地图、腾讯地图不仅可向用户提供公交信息实时查询服务,还提供网约车、本地生活等服务。

站在竞争角度,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建议车来了开发更多的出行服务功能,比如共享单车、打车服务等,扩大自己的服务范围,成为一站式出行平台”。张书乐则表示,“如果车来了不能扩展大平台尚未及时布局的垂类,会很快被综合服务平台的流量吞没”。

事实上,车来了需要面对的不光是一站式出行平台,北京商报记者在应用商店输入关键词“公交”后发现不少区域性公交查询类应用。

在竞争方面,车来了强调的是自己的城镇覆盖率。招股书援引灼识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车来了覆盖264个城市,在中国五大实时公交信息平台排名第一,排名第二、三的城市覆盖数分别是254个、229个。

销售开支常高于研发开支

“为扩大用户群,我们采用了口碑推荐之外的各种营销策略”,元光科技通过招股书表示。

具体包括在应用商店投放广告、使用搜索广告提高曝光率。线下营销包括在公交上及公交站投放广告;与连锁超市合作;名人代言。针对城市和农村市场,车来了的策略不同,“在农历新年之前,我们在较小的城镇增加广告,以吸引返乡的用户。假期结束后,加大力度在大城市吸引劳动力返回城市工作”,招股书透露,“在具有高增长潜力的城市,元光科技安排员工在公交车站向通勤者推广”。

2016年和大张伟的合作就是车来了利用代言人推广的代表案例。有意思的是,那时以网约车业务为代表的移动出行市场竞争,走过了最激烈的时刻。此后,车来了的推广策略也更加务实,只不过这部分开支无法避免。

2021—2022年元光科技的销售开支分别是3354.6万元、2765.3万元,均高于研发开支。2023年元光科技3344.6万元的销售开支低于研发开支,但仅少了40.5万元。根据招股书,元光科技的销售开支主要包括广告及推广开支、员工成本等,其中广告及推广开支最高,在2021—2023年分别是1726.2万元、1401.9万元、1948.4万元。

“一站式出行平台需要在用户层面刷脸,更何况非刚性需求的工具,省下这笔费用的结果很有可能是用户量下降,间接影响广告营收”,比达分析师李锦清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C(用户)端市场竞争激烈,且变现想象力有限,B(企业)端市场常被认为是工具化应用的新故事,车来了也是这般叙事。

“我们正将数据分析产品范围扩展至不同行业。我们为电力交易方提供策略指导以实现盈利能力最大化,为共享电动车运营商提供超载事件识别以确保电动车的使用符合法规”,元光科技通过招股书表示。不过,相关人士并未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公司来自B端客户的营收量级。

不可否认的是,元光科技并没有陷入亏损泥沼,2021—2023年经调整净利润分别是4419.6万元、981.4万元、4649.5万元。

对此,外界见仁见智。柏文喜认为,“元光科技在竞争激烈中保持盈利,说明其运营模式可行,提供的服务是用户所需要的”。但在张书乐看来,“眼前的盈利是暂时的,营收‘锁定’在广告上也是脆弱的。元光科技的当务之急是围绕城市交通和智慧城市服务,找到更多垂直细分领域”。

北京商报记者 魏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