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家长花近6万抢名额!研学火热,含金量究竟如何

上观新闻

关注

给孩子报名参加

59800元的英国研学

成了罗晓丽(化名)三年来

最大的一笔开支。

“去牛津、剑桥看看,

没准能让孩子找到努力目标,

拨动命运的齿轮。”

罗晓丽说,

虽然研学寄托了“成才梦”,

但这笔费用也让不少家长头疼。

记者调查发现,当下,研学线路五花八门,而在名校、名景包装下,不少研学产品比普通旅游价高2-3倍。

尽管如此,大部分热门线路仍在暑假开启前售罄,有的国际顶级名校暑假研学甚至早在半年前便已被抢购一空。

被“争抢”的研学,

含金量究竟如何?

人们又在“抢”什么、追什么?

价格不菲:

研学团乱象频出

罗晓丽选择的研学产品,名为“英国哈罗公学夏校项目”。14天的行程将游览伦敦、剑桥两座城市,其中包含哈罗公学夏令营,以及参观剑桥大学、大英博物馆等。

宣传单上,这款产品被称为“哈罗公学微留学”。罗晓丽没有去过英国,但看到名校、名博加持后,几乎没有对比别的产品,便决定下单。并且,她庆幸自己下得早,赶上了最后几个名额。

距离暑假还有一个多月,和罗晓丽一样为孩子选研学游的家长不在少数。而支付不菲的费用背后,是家长们的朴素愿望——孩子能从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国际研学最受欢迎的是英国、美国线路,目前均已售罄。今年推出免签新政的新加坡,热度也明显上升。”国内某头部研学机构从业者小莫向记者介绍,国内名校、名景类文化游同样火热。

但记者调查后发现,

市面上相关机构推出的

研学产品繁冗复杂,

甚至乱象频出。

例如,一些研学项目形式大于内容,只带孩子们走马观花一番后,便能拿到名校、名企研学证书。这也被很多有过此类经历的家长称为是“洗澡蟹团”。

“此类现象比较普遍。”一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以英国为例,哈罗公学夏校并非真正的哈罗公学,夏校其实是指“国际夏令营”。在哈罗公学放暑假后,一些名带“camp(营地)”的公司租赁该校场地,凭借学校知名度接收全世界学生参观校园,再开展短暂课外培训等。

又如某机构的“上海名校名企研学”项目,9980元8天的研学要参观3所名校、4家名企、4个地标,还有所谓的“畅玩迪士尼10小时”。而近万的研学费用下,餐标只有50元/顿,住宿也只是按名校门口的旅馆双人间标准。

还有家长向记者反映,一些机构研学与“公益助学”“招收志愿者”擦边,如用“大凉山缺少师资,弥补城乡教育鸿沟”的名义,推出的7天支教研学,价格过万,餐标约20~40元/顿,住宿为线上平台两钻标准,参与者可从中获得40小时公益时长、5张研学证书。

对此,有业内人士坦言,研学时间短,主要以体验、开眼界为主,很难说真能学到知识。此外,研学与旅游的区别在于,研学在线路设计上带教育属性,“但需注意的是,很多名校本身是免费开放的,研学含金量是否对得起溢价,需要家长审慎甄别。”

新潮流:去国外学校插班学习

与上述方式不同,让孩子在暑假参与国外公立学校插班学习,正成为一些家庭的研学新潮流。

李莎(化名)是一名11岁孩子的母亲,这几天,她正在通过中介向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的公立学校提交申请,让孩子当插班生。

当中国学生进入暑假,新西兰的学校仍在上课。李莎计划给孩子插班整6周时间。

“中介费1万元,加上租房、租车等生活费,一个多月粗略算需4万元左右。”这个价格与一些欧美研学项目差不多,李莎说,她之所以没选择名校游,是希望让孩子真正融入国外课堂,提升英语口语,“分班一般根据孩子年龄、身高、体能、智力水平等,与国内学习进度、英语水平和学习成绩无关。”

在新西兰公立学校插班研学,没有课本、作业、课程表,一整天都由一名带班老师上课,当天学什么也由老师安排。这样的开放教学也越来越得到中国中产家庭认同,多家研学机构的新西兰插班项目热销。

“目前还有空余插班名额的学校,并不是当地最好的。”研学代理商郑洁(化名)向记者介绍,他们首推的四所学校在今年3月底时已全部订完,“5月底开始就只能捡漏,在有剩余名额的学校中挑选。”

郑洁说,去新西兰当插班生的孩子,需要有一定的海外生活能力,也需要更多时间,“一般都得在新西兰住10周,这不是一趟旅游,而是来过日子。”

在一些机构的推荐中,孩子没有特别强的英语能力没关系,不用担心在新西兰插班听不懂。不过,在多数插班生家长看来,“英语不好也能去当插班生”的说法并不靠谱,他们的孩子都有英语基础,插班学习是让孩子提前接触国外学校,为留学“打前哨”。

行走的课堂:

激发孩子向上愿望

2013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国民休闲旅游纲要》首次提出了“研学旅行”概念。2016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研学旅行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

多年来,无论是教培机构还是地方旅行社,都在布局研学市场。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研学旅行相关企业约4.4万家。业内人士估计,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超千亿元。

那么,研学作为一种“行走的课堂”体验,要如何实现教育利益最大化?

“孩子们走出去探索第二课堂,对其成长具有积极意义。应当尊重孩子个性、喜好,有针对性地选择研学方向。”华中师范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陶宏开向记者表示,孩子研学是锻炼独立性的一种方式,家长要避免跟风报名,重视因材施教。

浙江省研学旅游协会会长许敏表示,从现状看,许多旅游服务机构打着“研学”名义,实际线路依旧是传统观光旅游,重点在“游”而非“学”,而真正的研学一定要把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

许敏认为,研学产品选择首要考虑安全度,其次是产品定位。比如孩子成长与社会发展同步,研学需要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激发出孩子们的向上愿望,绝不能停留在“走马观花、到此一游”层面。再者,竞争激烈的研学市场下,专业度将成为研学产品的“生命线”。

而从更深层次上说,研学对一座城市同样具有深远影响。

目前,香港、上海、西安等多地纷纷推出的“名校名企”研学,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对此心生向往,将一所大学、一座城市作为孩子们的奋斗目的地,如同提前打响“抢人大战”第一枪。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