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邮轮经济不是“过路经济”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人民政协报

因产业链长、带动性强、覆盖面广,邮轮经济向来被誉为“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黄金产业”。5月15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公告,为支持邮轮旅游发展,决定将大连、连云港、温州、舟山、广州、深圳、北海等地的7个邮轮口岸新增为中国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口岸,方便符合中国过境免签政策条件的外籍旅客乘坐邮轮过境。

“抓到手是黄金,抓不到手则将是‘黄金梦’。”面对机遇,长期关注邮轮经济的辽宁省和大连市、区三级政协委员纷纷为加快发展“海上黄金产业”出谋划策。

大连共有2211公里海岸线,是全国拥有海岸线最长的城市,其中大陆岸线长1371公里,居全国沿海城市首位。如何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不断延长、做强海上旅游产业链?

辽宁省政协委员、民建辽宁省副主委刘立表示,“可借助国家过境免签政策,让邮轮旅游成为拉动辽宁经济的新引擎。”他具体说,随着过境免签政策落地实施,国际邮轮入境数量势必大幅增加,应抓住这一机遇,由大连移民局等部门牵头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协调口岸办公室、海关、边检、港口等部门召开现场办公会,尽早拿出应对方案。辽宁全省范围则应着力打造“邮轮+高铁”“邮轮+飞机”“邮轮+景区”“邮轮+酒店”等,合力将邮轮经济逐步做大做强,推动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助力实现“辽宁海洋强省”战略。

“邮轮经济不是‘过路经济’。”大连市中山区政协委员、大连东北亚邮轮船舶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博文则有更长远的想法。他说,邮轮产业是以邮轮为主要载体形成的一个完整产业链条,除了包含船舶建造、邮轮运营、码头服务、中介代理、餐饮住宿、景点观光、综合交通、金融保险、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等,还包括城市等级、文化导向、消费意识、劳动就业、环境保护等对社会和人们生活品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多种无形经济要素。就此,他发出“进一步加快国际邮轮中心建设”的呼吁。

在中国沿海港口城市中,大连邮轮运输起步最早,1976年就曾接待首访中国的日本“珊瑚公主”号国际邮轮。进入新世纪,大连将筹建国际邮轮中心纳入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总体部署。

“国际邮轮中心所应具备的功能,是进一步激发‘海上黄金产业’带动效应,通过挖掘大连区位、资源和客源优势,将一艘艘亿万级别庞然大物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效汇聚起来,通过多元化发展战略,建设成为‘船、港、城、游、购、娱’一体化复合型邮轮综合体,全面推动文化旅游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邮轮港口与城市一体化发展。”马博文表示。

2017年4月10日,规划面积59.96平方公里的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正式挂牌。同年6月,原国家旅游局复函同意在大连市设立“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自贸片区运营7年,已成为改革开放的“高产田”、制度创新的策源地。

“可依托大连自贸片区,实施更加科学的国际航运管理制度和政策,鼓励国内外船公司拓展国际中转、环渤海内支线及内贸南北航线,打造以大连保税港区为主的国际中转核心区,支持利用市场手段提升大连‘中转港’地位。抓住难得机遇,推动现有邮轮泊位改造、扩建,大力培育‘东北亚邮轮经济圈’,高质量建设大连‘中国邮轮旅游发展试验区’。”大连市政协委员、大连海事大学党委书记许民强建议。

而大连邮轮母港坐落在中山区,怎样当好全市邮轮经济发展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对此,大连市中山区政协委员、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林乐永则提出,可树立港产城一体化理念,进一步提升邮轮母港服务能力和水平。在大力推进邮轮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应在中山区选址启动“邮轮经济总部基地”建设,用以接纳皇家加勒比、嘉年华、地中海、歌诗达等国际邮轮公司到大连设立分公司等办事机构,以此为纽带紧密联通四海,吸引更多邮轮上下游企业、配套产业前来入驻,加快邮轮经济产业链布局,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增长点,激发新动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