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加强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人民政协报

案由:当前,长江沿岸各地市通过加强珍稀生物保护地建设、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严格执法等,不断加强对长江水生生物的保护。如安徽省设立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长江安徽段江豚出现频次显著增加;严格长江禁捕工作,养护长江渔业资源;不断加大增殖放流频次、提升水产品质量,有效改善长江流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域环境。但目前,长江水生生物保护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科学研究指导;过度强化工程化修复,对自然修复重视不够;流域生态系统保护整体性仍有不足等。

建议:一是进一步做好生物多样性本底调研。沿江许多城市分布着大量的湖泊、河流等天然湿地,生活、生长着许多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目前在湿地围网拆除、渔民上岸、水体禁渔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很好的成效,但对当地湿地生物多样性家底了解不够,建议进一步强化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科研监测工作。

二是实施江湖再连通规划,加强长江水生态保护修复。在严格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基础上,进一步实施江湖再连通规划,重新打开鱼类索饵场和产卵场之间的洄游通道,通过连通江湖后的丰富鱼类资源,为长江水生生物和江豚、长吻鮠、铜鱼等珍稀物种提供更丰富的饵料。通过水文扰动,提升栖息生境的异质性,进而增加水生生物整体多样性,实现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实现渔业资源的完全恢复和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功能战略目标。加大自然水系修复力度,开展长江干支流河湖健康评估。加强重要物种栖息地保护,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切实保障生物生存繁衍。

三是关注外来鱼种的潜在威胁,提升水生生物保护科学性。以《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2017-2021)》所获得的最新数据为基数,以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评价为重点,完善外来鱼类入侵风险量化评估指标体系,建立长江外来鱼种入侵风险预警机制。开展相关生物技术研究控制外来鱼种繁衍,加强对外来鱼种的生物学、生态学、毒理学研究。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水产养殖外来鱼种的逃逸管理和民间放生的行为规范,进一步加强社会层面的宣传科普工作,建立满足社会公众放生需求的制度性安排,进一步提升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性。

四是推动金融支持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根据生物多样性资源禀赋,加强对生态资源的整合优化,通过发展特许经营、生态旅游及文化产品等,使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项目具有一定的市场投资价值。将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进行市场化嫁接,使其转化为可经营、自平衡的整体,缓解生物多样性项目融资难。通过财政贴息、政府担保、基金投资、国际组织贷款等形式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项目提供低成本的资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