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净息差加压,银行急需提升资产收益率

市场资讯

关注

转自: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郝亚娟 张荣旺 上海 北京报道

近段时间以来,智能存款、大额存单陆续下架,同时,企业贷款利率也持续下行。银行净息差压力加剧,难以找到合适的资产。

天风证券固收团队指出,金融体系的负债成本变化慢,造成资产收益越来越难以满足负债对收益的要求。银行作为金融市场最主要的主体,其面临的缺资产状况,会传递到整个金融市场。

《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了解到,未来随着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加快,以及特别国债的发行,资产供给端的压力将会有所缓解,经济进一步恢复也将带动实体融资需求改善。银行需要积极应对,通过多种方式提升资产质量和收益率,以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

银行缺少合适资产

尽管银行采取多种措施压降负债成本,包括下调存款利率、下线智能通知存款产品等,但资产端收益率仍面临较大压力。

天风证券固收团队指出,从2023年来看,虽然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降低存款利率行为,但是由于银行存款结构定期化问题,导致多数银行的实际负债成本是上行的。与此同时,2023年国有大型银行的贷款利率平均下行幅度达到32.5BP(基点),股份制银行下行幅度也达到了25.3BP。贷款利率下行,存款利率上行,银行的息差被压缩。当前,社会融资需求不足,银行难以找到合适的资产,存贷差走阔,票据利率处于低位。

5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4年4月信贷和社融数据。其中,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7300亿元,同比微增112亿元;但4月新增社融减少1987亿元,同比少增1.42万亿元。

关于4月新增社融减少的原因,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刘涛分析,4月新增社融减少1987亿元,同比去年4月少增1.42万亿元,有两点尤其值得关注:一是企业债券仅新增493亿元,明显逊于今年1—3月的较快发行势头;二是政府债券规模不增反降,与市场对于4月地方专项债发行可能提速的预期不符。上述两方面某种程度上都与当前银行净息差加速收窄、利润增速下降、内源性资本补充不足等因素有关,尤其是金融机构有可能尚未完全消化去年年底到今年一季度的万亿国债发行,导致地方债券发行速度有所放缓。建议后续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可考虑支持商业银行扩大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发行;同时近期货币政策也急需适时降准,向银行体系释放更多可用的信贷资源和资金。

从信贷来看,刘涛指出,每年的1、3、6、9等月份通常是信贷新增较多的月份,而4、7、10三个月往往是年内低点。今年4月新增信贷7300亿元,比3月3.09万亿元显著减少,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季节因素影响,与其他历史年份同期相比并不算最低,如2022年4月、2023年4月新增信贷规模分别为6454亿元和7188亿元;但与2020年、2021年乃至于疫情前同期的1万亿—1.7万亿元的水平相比,又处于相对低位,表明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和信贷需求仍处于疫后逐步复苏的过程当中。分部门看,4月新增居民短期和中长期贷款减少3518亿元和1666亿元,反映居民信贷需求较弱;同时新增企业短期和中长期贷款均低于去年同期,但新增票据融资8381亿元,在一定程度上稳住了人民币信贷增量。

值得注意的是,新增信贷减少的同时,企业贷款利率也持续下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3月份,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9%,同比下降0.35个百分点,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持续处于历史低位。

天风证券固收团队指出,30年国债当前2.6%的收益,满足基础的收益要求。而目前债券市场的大部分信用资产都难以满足银行的收益要求。大型银行在“资产荒”中配债行为受影响有限,城商行和农商行逢高买入信用债,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大行放贷、小行买债”的情况。

对此,中证鹏元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高级研究员李席丰向记者分析,一方面,随着“一揽子化债”的推进,城投风险得到较大缓解,城投发行端受到控制,供给减少,叠加非标融资收紧,高息资产减少,而地方专项债今年发行进度偏慢,优质资产供给不足;另一方面是居民和企业对经济的预期有待改善,风险偏好降低情况下青睐低波稳健的固收类资产,因此资金更多流入债券市场。

“监管加强、资本约束强化等也使得银行拓展资产难度加大。以前有很多资金在金融体系里空转套利的行为也逐渐被禁止,这也是银行缺少合适资产的原因之一。”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补充道。

如何提升资产收益率?

安永发布的《中国上市银行2023年回顾及未来展望》(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展望2024年,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仍将适度下行。受LPR继续下调、存量房贷利率持续调整、有效需求不足,以及协助地方化债面临“降息展期”集中安排等因素的影响,上市银行的资产收益率仍有下行压力。

《报告》分析,在资产端,上市银行的资产收益率仍有下行压力。负债端,在流动性充裕的大环境下,成本上行压力将有所缓和,但或仍不足以抵消资产端收益率下行的压力。净息差下行趋势下,净利息收入增速或将延续放缓态势。此外,受银行理财、保险基金代销佣金下调,以及减费让利政策的影响,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增长仍然面临一定压力。

在此背景下,银行一方面要降低负债成本,另一方面要提升资产收益率。

郑磊建议,银行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提升资产收益率:首先,通过创新业务模式,拓宽业务领域和客群,以获取更多收益稳定的资产;其次,通过加大风险容忍度,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新兴业务领域,提升资产质量的同时也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最后,银行还可以通过加强与同业合作、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扩大资产规模和收益来源。

在资产配置方面,李席丰建议,银行在债券配置方面关注保险永续、金融次级债等新品种,在专项债和超长期国债供给时增加长久期债券的配置,另外完善投研体系建设,增加对权益、商品等领域的研究,通过多元化配置来缓解资产荒压力。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银行纷纷发力“五篇大文章”。5月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提出,未来5年,银行业保险业多层次、广覆盖、多样化、可持续的“五篇大文章”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相关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产品更加丰富,服务可得性、覆盖面、满意度大幅提升,有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关监管制度和配套机制进一步健全,评价体系更加健全有效,政策协同性不断增强。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指出,《 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了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调控思路,在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的调控思路下,预计贷款仍将保持同比少增态势,但在鼓励债券融资背景下,企业发债动力将有所提升,以更好满足自身多元化融资需求。此外,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债等发行带动作用显现将对社融带来一定支撑。

展望未来,李席丰认为,考虑到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加快,以及特别国债的发行,在资产供给端将会有所缓解。随着经济的进一步恢复,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得到改善,这一现象将会得到缓解,可以关注房地产在政策推进下何时企稳和经济修复的效果。

在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看来,银行提升资产收益率需要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首先,经济需要保持稳定增长,企业盈利能力得到提升,才能为银行提供更多优质信贷标的。其次,监管部门需要继续加强对银行信贷投放的监管,同时适当放松对银行信贷投放限制,为银行提供更多信贷投放空间。此外,银行也需要加强自身风险管理能力,提高信贷投放效率和安全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