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年内256份年报问询函多维度“拷问”上市公司

证券日报之声

关注

本报记者 孟珂

虽然年报披露已经结束,但监管层对上市公司关于年报的问询仍在继续。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截至5月24日,沪深北交易所年内已发布256份年报问询函,其中,5月份以来的问询函数量超过212份。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市公司年报问询函密集发布,是监管部门加强对上市公司监管、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为投资者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公司信息,帮助投资者识别潜在风险较高的公司,避免损失。同时,通过严格监管,敦促上市公司合规、合法经营,促进资本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财务数据成为问询重点

从问询函的内容来看,监管层主要关注财务数据,比如,业绩“变脸”、高额资产减值、部分财务指标异常、内部控制瑕疵以及信息披露不充分等多方面。

德恒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波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市公司是盈利法人,财务数据自然是问询的重点。其中,收入确认、成本分摊、资产减值、坏账准备等都是容易被用来调节利润的领域,又是财务问询的重点。

在董忠云看来,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年报进行详细审查,并通过问询函的形式,要求公司对财务数据、业务运营、内部控制等方面进行解释和说明,强调了严格的信息披露标准和质量要求。

“注重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问询函中特别关注上市公司是否存在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薄弱等问题,说明监管对于上市公司治理水平,通过敦促上市公司加强内部控制,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注重财务指标真实性,通过对年报中异常财务指标的问询,监管机构向市场传达了对财务造假零容忍的态度,强调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真实、准确的重要性。”董忠云说。

与往年相比,今年不仅交易所问询企业的数量大幅提升,问询内容也愈发细致,除了上述常规问询外,还重点关注分红情况。同时,对中介机构提出更高要求,问询中要求审计机构重点核查审计意见是否合理。

比如,5月15日,深交所向绿通科技下发的年报问询函显示,要求绿通科技说明公司近三次利润分配比例的确定依据及合理性,与历史分红情况是否存在差异等;5月11日,在深交所对*ST正邦下发的年报问询函中显示,要求*ST正邦请年审会计师说明认定公司2022年度审计报告中非标意见涉及事项的影响已消除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说明2023年度出具审计意见所依据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恰当,是否审慎发表审计意见。

“上述年报问询函的新特点有三方面,监管精细化、注重真实性、风险导向。”董忠云认为,严格的问询监管对上市公司形成有效压力,促使其改善内部管理、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从而实现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

督促上市公司完善内控体系

新“国九条”明确提出,“严格上市公司持续监管”“构建资本市场防假打假综合惩防体系,严肃整治财务造假、资金占用等重点领域违法违规行为”。

北交所官网显示,由于利尔达、昆工科技、凯大催化等上市公司存在业绩预告、业绩快报信息披露不准确且未及时修正的违规行为,公司业绩修正幅度较大,个别公司还存在定期报告财务数据错报的违规行为,北交所给予上述3家上市公司及相关责任主体通报批评的纪律处分。

定期报告、业绩预告及业绩快报是投资者充分了解上市公司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作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与依据,其中财务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既是法定要求,同时也反映上市公司公司治理和会计核算的质量与水平。业内人士表示,北交所对上市公司年报违规情形的监管处罚,是落实“两强两严”的体现,有助于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陈波表示,上市公司股东人数多,除控股股东以外,股东平均持股比例低。中小股东通过年报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的动力和能力都比较弱,监督的方式不多,监督的效果较弱。反之,交易所具备充分的权力、能力和人力。交易所的年报问询工作,对于督促上市公司提高年报质量,会起到非常直接和重要的作用。

谈及未来上市公司还应在哪些方面练好内功?董忠云表示,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监管趋势,一方面,上市公司需持续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对财务数据进行详尽披露,对异常指标提供合理解释,对新业务、新领域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和披露;另一方面,继续加强公司治理,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决策透明度和效率,确保公司运营合规,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及时识别和有效控制潜在风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