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让更多的科技“种子”破壳发芽开花结果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人民政协报

近日,由湖北省政协组织的“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委员读书活动在湖北工业大学开展。在座谈交流与参观实践中,委员们表示,能切身感受到湖北工业大学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地方发展供需对接机制上收获的试点成果。

湖北麻城,菊花的种植历史有1500年。最近,这朵“千年之花”正逐步变身为强县富民的大产业。围绕麻城菊花做文章是民革湖北工业大学支部主委陈茂彬的拿手绝活——他研发了120余款高附加值产品,其中15款实现规模化生产并上市销售,带动就业500人以上,为当地增加产值30亿元。

如何让更多的科技“种子”破壳发芽开花结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背后,蕴藏着湖北工业大学很多港外知识分子工作探索创新的故事。

“2020年10月,湖北工业大学作为全国40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之一,近3年科技成果转化实现量质齐升,其中专利转让合同金额达到改革前10年总和的5倍,直接对接服务湖北企业3000多家。”正如湖北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徐志刚所介绍的,抓住供需对接“关键词”,奏好“强思想、搭平台、建机制”三部曲,积极为党外人士“引路子”“压担子”“搭梯子”,充分激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新动能是湖北工业大学人一直在思考的事——

要注重思想引领,主题教育、培训班轮番举办,有效增强广大党外知识分子同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能力素质;

积极建设科创平台,按照学科方向、研究领域建成了一支600余人的党外知识分子专家队伍,并深入实施“百名博士进百乡入百企”工程,助力地方产业发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供需对接,主题论坛、专题调研、挂职锻炼等党外知识分子服务地方发展形成常态,“同心讲堂”“同心·知联论坛”、留学人员沙龙等主题活动更是此起彼伏。在这里,党外知识分子有效帮助企业解决急难问题,助力地方产业发展的例子不胜枚举。

湖北康正药业是一家集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从事外用药品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董事长陈天忠认为,产品销路再好,长期不推新产品,迟早会遇到发展瓶颈。为此,该公司一方面投入建设了现代化生产车间,一方面积极开展产品调研和寻求技术专家合作开发新产品。2023年11月,省知联会组织的党外知识分子服务地方供需对接活动中,陈天忠与无党派人士、湖北工业大学知联会会长苏江涛教授相谈甚欢,现场即达成项目合作意向并签订合同。目前,他们联合研发的新产品即将进入中试阶段,预计2025年将申报生产。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展科技攻关,不仅是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担当作为,也是责任和荣耀。”苏江涛所言,也代表了湖北工业大学很多党外知识分子的心声。

据介绍,该校常年有100余名党外知识分子活跃在企业生产一线,多人获“博士服务团”工作先进个人、荆楚楷模等荣誉。仅2023年,通过湖北省“博士服务团”、中小微企业“科技副总”、院士专家企业行等渠道,该校推荐党外知识分子到企业挂职锻炼10余人次。

脚踏泥土勤耕耘,资政建言有时效。

不仅是对企业面对面的帮扶取得实际成果,近年来,湖北工业大学党外知识分子在政协组织中的履职,也是可圈可点。《关于推进生物医药产业突破性发展的建议》等30余件提案,被湖北省领导批示、省政府采纳,为当地出台相关产业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比如,在2024年湖北省两会上,湖北省政协常委、民建会员张晓星提交的《关于推动湖北省电力行业六氟化硫废气处置与低碳输配电装备发展的建议》,已由省政府相关部门推进落实。

据介绍,广泛应用于气体绝缘电力装备中的六氟化硫是极强的温室气体,每排放1公斤的六氟化硫相当于排放25.2吨的二氧化碳。10多年前,张晓星团队就开始寻找适合替代六氟化硫的气体绝缘介质,与合作单位打破多项技术壁垒,成功研制出了国内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

张晓星说,今年提案被采纳,让他更有信心,他与团队正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湖北省产业需求重点发力,为成为湖北科创领域的“尖刀”力量努力奋斗。

“高校是知识分子的密集地,是科技人才的聚宝盆,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蓄水池’作用,团结引领广大党外知识分子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把科技创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该校党委书记彭育园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