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肉牛产业“犇”出乡村致富路

贵阳日报官方微博

关注

标准化的牛舍整齐排列,一头头毛色光亮、膘肥体壮的肉牛正悠然嚼食着草料。走进清镇市流长苗族乡水淹村富民顺昌种养殖农民农业合作社肉牛养殖基地,只见饲养员正忙着清扫牛舍、拌料、喂食。

“建养殖基地市里给补助、贷款有贴息,流长乡政府也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帮助协调解决养殖基地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也要尽力带动本地农户一起发展致富。”合作社负责人王程说。

王程是水淹村本地人,在镇远、玉屏等地从事肉牛养殖已有7年。2023年,他想扩大养殖规模,因看好流长苗族乡的地理环境,也想带动父老乡亲共同致富,便选择回乡投资。养殖基地于今年2月份建成,占地面积8800平方米,建有2个牛棚,存栏肉牛500头,年出栏肉牛可达600余头。

为帮助其他村民养牛致富,合作社成立后制定了多种方式支持村民饲养肉牛:对村里的脱贫户,合作社可以先把小牛赊给村民,并教他们科学喂养技术,待牛出栏后再还本金,解决脱贫户进牛本钱困难问题;本地散养户可用低于市场的价格到合作社进牛,由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并按高于市场的价格进行回收;还可以由农户先交2万元押金,合作社提供一头能繁母牛,并保证每年能繁育一头小牛,到期农户归还母牛后,合作社退还农户押金。

除带动村民一起养牛外,养殖场还给当地村民提供了6个就业岗位。“我在养殖场当饲养员,一个月有4000多块钱,一年下来有5万来块钱的收入,不用出远门,既可以在家照顾老小,还有稳定的工资收入。”水淹村上寨组村民李天虎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发展肉牛产业不仅可以让养殖户获得收益,还能催生“草产业”,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方面,种草需要大量土地。当下,由于村里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农村出现不少撂荒地,合作社可通过土地流转解决荒地闲置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给当地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提供就近务工挣钱的机会,让他们既照顾了家又能实现增收。

目前,该合作社已流转土地300亩用于种植牧草,从整地、种植到收割牧草,大概5个月,每天需要30至50个劳动力,每天每个劳动力可收入150元。与此同时,合作社还向其他农户收购青草、稻草、玉米和豆秆等,既增加农户收入还减少农户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

“我们还准备建一个活牛超市,解决流长乡及周边乡镇农户‘买牛难、卖牛难’的问题,打通产销一体‘最后一公里’。同时,串起‘肉牛养殖+蚯蚓养殖+牧草种植’循环农业产业链,实施套养套种,既防止污染环境,还能变废为宝。”对于合作社的未来,王程信心满满。

“流长苗族乡历来有养牛的传统,而且在肉牛养殖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这里的气候适宜肉牛生长,本地‘腰岩黄牛’是苗族同胞百年来培育出的优良品种,已纳入中国牛种基因库。并且周边‘2小时经济圈’有大量消费人群,市场前景广阔。”流长乡党委书记左乾伦说,下一步,流长苗族乡将积极培育肉牛养殖合作社,引进肉牛养殖企业,着力在规模化养殖、屠宰和精深加工、拓宽品牌营销等方面下功夫,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把肉牛产业发展成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之一,真正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通讯员 陈勇

(《肉牛产业“犇”出乡村致富路》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