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非遗 | 传承150余载!“金”上添花的“点翠技艺”

天津经济广播

关注

“点翠技艺”是中国一项传统的金银首饰手工制作工艺,相传汉代已有。过去古人选取翠羽镶嵌在金银首饰的表面,使得首饰色彩艳丽,光泽动人,起着点缀美化金银首饰的作用。

而在天津就有这么一位“90后”小伙子,作为2024年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员,正为点翠这门技艺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做着自己的努力。

“这是清代的一个旗头,这是一件完整的点翠作品:缠枝莲是传统的吉祥图案,有富贵缠身的意思。这上面一丝一缕使用的都是点翠技艺。”

来到半亩方塘非遗文化学院,李靖就热情地拿出修复好的点翠作品,将“点翠技艺”娓娓道来。

1990年出生的李靖,是天津白氏点翠修复与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这项技艺,由白义臣在天津创始,传承发展并自成一派。历经五代至今已经走过了150多年的历史。

白氏点翠修复与制作技艺非常复杂,分为多道工序,是一门极其精细、极其需要耐心和毅力的技术。

李靖说:“点翠的‘点’是一个动作,这个动作极其的细微,极其的精细。

而点翠中的“翠”则指的是材料。在古代,匠人们只选取翠鸟的羽毛进行制作,因为翠鸟的羽毛柔软、有光泽、颜色艳丽。现在已经用鹅毛、孔雀羽毛、丝绸或者丝线替代了。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从事点翠修复与制作的大多是女性。那么,李靖是怎么走上这条路的?他调侃说,或许是老天注定的。

“我抓周时抓到了,我抓一个点翠,所以我姥姥觉得这孩子可能有缘分。儿童时光是跟姥姥长大,因为我姥姥家里有很多点翠作品,她带点翠的耳坠,从小我就一直看着她在做这些。那个时候我时常听着姥姥说‘帮我把工具递一下’或者‘帮我拿着这个’……”

李靖的姥姥是白氏点翠修复与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随着孙辈们的出生和逐渐长大,老人认为应该早些确定第五代传承人。那时候,家里人最先考虑的是女孩,有李靖姨家的姐姐,还有舅舅家的妹妹,在老人家看来,这个小外孙,那只是一个替补队员。

李靖说:“姥姥当时在选接班人的时候就说在这个姐姐、妹妹里边挑一个。当时她们俩觉得我当个业余爱好可以,当成个事业,他们觉得不行。姥姥一看看别的孩子都不行,后来姥姥就说看看这个小外孙子,看看他能不能坐得住。”

就这样,这个刚上小学五年级的男孩儿从点翠传承人的替补席,走上了主赛场。李靖回忆说,第一次坐在操作台前,姥姥将各种切好的细碎绒毛、丝绸、操作工具摆放整齐,让他自己去操作,但就是自己的一个失误,却挨了姥姥的打:

“因为它整体就这么小,我需要的材料更小,我需要在我的脑海里先构建一幅图,我怎么去一点点的粘,我的颜色是不是统一?它的光泽是不是对称?但是我考虑的这么多,到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就只有这么一点点,当时一看都晕了,一个喷嚏过后全没了。好不容易裁的很碎,结果全没了,挨了顿说,还挨了巴掌。”

但那时候小小年纪的李靖却觉得这顿批评并没有白挨,因为他揣摩到了姥姥的良苦用心,那就是想学好点翠技艺,就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个材料。他回忆说:

“后来也深刻的认识到,原来做这个技术连呼吸都需要很认真,都需要很平静,咱们就需要更友善的去对待。”

作为正在上小学的孩子,李靖学习点翠技艺最大的困难是无法保持专注力,很难坐住。当时姥姥家住平房,周边的小伙伴都是三五成群的在院子里跑来跑去的玩耍,笑声、呼喊声在李靖耳边一直不停。听到姥姥说歇会儿,小李靖就会一溜烟的跑出去,和小伙伴们一起玩。但是玩的过程中,李靖心里总是感觉不踏实。

“因为我琢磨着我的活干一半,还是别扭。于是我玩儿一会儿,不行,我还是回家吧,我活儿没干完,我心里别扭,我也玩不痛快。姥姥说,回来干嘛来?我说活儿没干利索,玩儿不痛快。当时我在这儿做的时候,我姥姥在旁边眼圈都红了。”    

点翠制作为什么要这么复杂?能不能只学裁剪羽毛那道工序?能不能只辅助姥姥贴?能不能只负责修型?多次实践下来,李靖体会到了这繁复背后的用意。

“后来发现不从头接触,干哪一步都不会。我刚开始只是帮姥姥裁,但是总裁不成功。为什么?因为不知道这个凹槽里边需要什么样的形状。都裁好了,姥姥也用不了。当我裁好了的时候,姥姥说“你都裁好你自己贴吧”,然后自己贴上之后,姥姥说“哎呀,你裁好了,你自己也贴好了,你把下一块儿也做了吧”。于是这么慢慢引导,就能做一件作品。”

李靖第一件独立完成的点翠作品是一对耳坠,做好一对耳坠要比其它饰品要稍难一些,因为除了要点翠外,还要保障耳坠的对称性,这样反复的修改也在考验着李靖。

李靖回忆说:“做完之后发现不太对,为什么呢?它的光泽度不统一,这支从左往右贴的,这支是散射的贴着,这俩光泽不一样。你戴在耳朵上就感觉这俩不是一对儿,于是把这个抠下去重做。这是第一件作品,反工了无数回。因为今天点完了,不行,明天点完了,不行,后天闹情绪不干了,再后天挨顿说,然后再后天重做,就是这样的反复。”

历时一个月的时间,第一件作品点翠耳坠终于完成,这时的李靖信心满满。之后,姥姥又拿来新的作品,让李靖练习修复。

“后来再去挑战另外一件作品,但又做好了之后,又觉得,下次让我做这样的,我绝对能做好。但是发现没有几个是重样的,这边学完了,姥姥给拿一个这个,发现你刚才学会的那招在这儿不好使。于是后来我就发现,每一件作品都有新的挑战,都得很严肃的去对待。”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靖的技艺也在不断精进。他说,如今点翠技艺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实现新的发展和演进。现代人大多选用鹅毛染色、丝带等多种材质替代翠羽进行制作。

作为年轻一代的传承人,李靖不断尝试着创新,寻找更多的材料用于点翠技艺。他传承的这项非遗技艺也走出了自己的小家,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李靖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有更多的年轻群体能够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中来。“我可以提供平台教大家,从头教,如果是在校大学生就更好了,从孩子们入校开始培养,可以通过这项技能创业,可以有收益,现在很多地方是需要这种人才的。我觉得应该能够掀起一个文化或者非遗的创新思路、发展思路。”

李靖说,如果遇到一个像自己这样喜欢点翠的,自己也会像姥姥那样传授技艺。回忆起自己学习点翠的点点滴滴,李靖句句离不开姥姥。姥姥曾经说过自己的愿望,是建立一座关于点翠技艺的博物馆,把她收藏的视若珍宝的点翠作品和前几代传承人的作品,无偿展示出来,而这份非遗传承担子就落在了李靖的肩上:“长辈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我觉得我真正的技艺传承才刚刚开始。”

《城市论语》节目每周一至五12:00播出

欢迎收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