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深化“三个年”活动 高质量发展一线行丨咸阳日报全媒体行动走进咸阳市农业农村局

政府网站

关注

转自:咸阳发布

逐梦沃野景象新

——市农业农村局深化“三个年”活动推动高质量发展纪事

初夏时节,行走在咸阳大地的沃野平畴间,处处是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绿油油的麦田连绵成片,植保无人机喷洒作业;整齐成片的试验田地,科研人员埋头钻研育种;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里,传出农民爽朗的笑声……

今年以来,咸阳市农业农村局深化“三个年”活动,持之以恒抓创新、抓项目、抓服务、抓效能,全力推动咸阳农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项目向新向好

——从“一粒种子”到“万亩良田”

4月24日一大早,记者一路向北,走出城区,来到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布局很接地气,前面是办公大楼,后面就是试验示范基地,“实验室”就建在田间地头。

风吹麦浪,层层叠叠,戴着草帽、戴着眼镜、皮肤黝黑的市有突出贡献专家李瑞国埋身于麦苗间,熟练地拨开一片“咸阳大穗材料”麦苗,挑选长势健壮、无病虫害的主茎穗,剪掉母本麦穗上的颖壳和麦芒,小心地把麦穗籽粒中的雄蕊一一剥落,只留下雌蕊。随后,再剪开父本小麦上每一个小穗的顶端,倒放在此前去雄后的母本上,轻轻抖落,待花粉散开后扎紧保护袋,标记好母本、父本、杂交时间等信息,一穗小麦的去雄授粉就完成了。

“对小麦进行杂交授粉,是小麦杂交育种的关键一步,每年像这样的小麦杂交‘手术’,我们团队要做400多例。”已经做了16年小麦田间杂交试验的李瑞国一边说,一边挑选着优质的母本麦穗。

走进一片长势整齐的麦田里,李瑞国随手摘下一个穗头,数了数粒数后说:“小麦杂交低世代性状还不稳定,还需要年年进行代系选择,从优良单株选择,然后种成株再选择,高世代种成小区,综合比较产量表现,通过层层筛选、优中选优,一般历时10年才能育成一个新品种。”

育种周期长、风险大、失败率高。记者观察发现,这200亩的试验田里,麦苗或高或矮,叶片或长或短,长势或旺或弱,细看品种各不相同。原来这里种植着1000余份来自不同生态区域的小麦资源材料和万余份小麦材料,更为重要的是田野里忙碌着一群戴着草帽、耐得住寂寞的科研人员。

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近年来,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持续加强农业与科技的融合,全力在“一粒种子”上做文章。自主选育的小麦、玉米新品种咸麦519、咸麦341、白糯908、咸科905和咸科203先后通过省级审定,灞油979、秦油64、秦油71、矮华油三号和红金龙等5个油菜新品种完成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申报;且咸麦519获得新品种权保护,秦优30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扩区登记……更多育种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科研单位走进生产企业,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加快推进育种成果转化,促进更多育种成果、产业竞相涌动。

把育种论文写在咸阳大地上,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利用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因地制宜开展科学研究,运用育种、农艺、生物等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建成以来,先后育成小麦、玉米、油菜等优良作物新品种69个,累计取得社会经济效益50亿元以上。近几年,转让油菜、小麦新品种的经营权4项,每年在泾阳、三原、乾县、永寿等县区建立试验示范基地10余个,金麦1号、中麦895、秦优10号、秦优11004等小麦、油菜品种作为我市主推品种,在全市年推广50余万亩,其中金麦1号先后三次创造了全市的年度小麦高产纪录,最高亩产达到754.3公斤、794.46公斤和812.93公斤。

营商环境提升

——从“监管执法”到“服务发展”

“动物医院近期发展咋样?”刚一走进陕西宠天使动物医院有限公司,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工作人员杨旭一见到老熟人——陕西宠天使动物医院有限公司主管闫豆豆,就开门见山地问。

“感谢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前段时间举办的培训会,规范了我们动物诊疗机构行业秩序,加强了执业兽医人员管理,提高了执业兽医的法律道德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更好地帮助指导我们服务动物诊疗行业。”闫豆豆看到老熟人上门,高兴地说,“得益于你们一次次的上门服务指导,目前我们严格把关、规范用药、合法经营、健全台账,规范化管理取得了新成效,为我们机构发展增添了新动力、迸发出新活力。”

杨旭结合春夏季节实际,一一检查许可备案、疫病防控、病历处方、兽药使用、饲料经营等,全面排查诊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隐患,现场督促负责人进行整改完善,切实提高动物诊疗机构的风险防控能力,助力企业依法依规经营。

贴心的服务赢得了企业认可。常见面,情况清,不仅及时排查出风险隐患,还增强了动物诊疗机构安全防范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增强了企业的发展信心,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出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

服务有温度,监管有力度,发展有深度,按照市农业农村局部署,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及时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和精准服务,解难点、疏堵点、除痛点,加速各项惠企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破解企业生产经营各类难题,护航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

如今,我市不断提升动物诊疗监督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水平,持续增强动物卫生监督能力、提升监督管理水平,推动全市动物卫生监督事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提升。全市实现动物诊疗机构持证率100%,从事诊疗活动的兽医人员持证率100%,执业兽医师、执业助理兽医师备案率100%。

作风能力扎实

——从“脚上沾泥土”到“心中有乡亲”

树木葱茏,红花盛开,村巷整洁,笑声不断。行走在兴平市赵村镇桑园村,向左拐弯,远远就看到一排排沿着地势高低错落有致的牛棚,门口立着一块招牌——兴平市卫庆秸秆农机专业合作社,刚一进门,便能听到阵阵悠长的哞哞叫声,只见一头头膘肥体壮、毛色发亮的西门塔尔牛悠闲地吃着草料。

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安加俊抓起草料,查看草料成分配比和牛采食量,走进牛棚查看牛群整体健康状况,穿过一排牛棚查看养殖基地水源,走进储藏间查看草料青储存放等情况。中午的阳光有些刺眼,他走到大树下,从包里掏出新技术相关资料,树荫变课堂,现场指导养殖工人科学配方、正确防疫,注意牛棚防暑降温,防止饲料霉变。

“整个牛场有1500头牛,只要4名工人就能正常运行,还实现科学化绿色化饲养,这都得益于咸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扎实的服务保障,我们养出来的牛质量高、肉质好,不愁销路。”合作社负责人任卫斌高兴地说。

记者现场发现,自动饮水设备、草料粉碎机、拌料机、喂料机、粪污清理机等设备有序运行,工作人员只需操作设备就实现了轻松养牛。牛粪也有专门的收集发酵堆制棚舍,旁边还承包了1500亩地,种植小麦、玉米,打通种养循环堵点,促进粪肥还田,形成了“畜肥粮”种养结合新模式。

养牛是一门技术活。平日里不爱说话的任卫斌,聊起自己的养殖经历,逐渐打开了话匣子。刚开始,为了养好牛,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可一年到头“没啥收获”,最头疼的是动物疫病,正是一群像安加俊一样的农业人一次次往返牛场,通过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净化、消灭等技术,经过统计、汇总和分析动物检疫信息,为他制定了科学消毒等一系列措施,如今实现绿色科学养殖。

脚上沾了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一头汗,两腿泥,不仅是咸阳农业人服务群众的真实写照,更是市农业农村局锤炼过硬作风、锻造一流队伍的生动缩影。

农技培训到地头 培养乡村“新农人”

灌水、配药、设定飞行参数、起飞、喷洒……4月24日,在乾县户户乐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麦田里,植保无人机飞手马碧梅调配好药液后,双手操作遥控器,伴随着阵阵马达轰鸣声,植保无人机在她的操作下飞向远方,按照提前设定的指令,沿着麦田低空飞行。机身下,不断喷出的农药均匀地洒在小麦田间。

眼下,户户乐农机专业合作社抢抓农时,通过现代科技、农技指导助力农业生产,为农民粮食稳产丰收夯实基础。

48岁的马碧梅是户户乐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一员,5年前,她加入了户户乐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了合作社里唯一的“女飞手”。如今,马碧梅不光能熟练操作极飞P20、大疆T20等机型,还成了新人飞手的老师。种子的选择、肥料的配比、农机具的简单维修,现在的马碧梅已经从“门外汉”变成了一把好手。“这些进步都得益于学习和实践。除了每年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外,我平时也会通过线上培训学习农机技术。”马碧梅说。

截至目前,在乾县户户乐农机专业合作社里,和马碧梅一样学成一门“手艺”的农民已累计100余名。

“我们合作社建立‘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农机专业合作社,将农资、农机具、无人机、技术培训等集中起来,提供全方位服务,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溢价能力,也吸引了更多人加入合作社。”户户乐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程关介绍,在转型升级方面,合作社积极引导农民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如建立农户专业合作社,推广无人机飞防、秸秆打捆机、玉米智能农机具、实施精准施肥和灌溉等,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推动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重中之重。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是激活乡村振兴人才动能,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专业性、系统化、多元化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离不开政府专项资金、社会培训机构、专业师资力量等要素的支撑。据了解,全市已建成省级农民田间学校4所、市级农民田间学校50所,计划到2025年指导市区县建成100所农民田间学校,为全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训工作打造扎实的教学实训阵地。

在师资建设方面,我市依托“名校名师”遴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知名教授,农业系统高级农业专家等担任培训师资,技术跟踪服务工作主要发挥农村“土专家”“田秀才”的技术优势,从技术骨干中选聘熟悉“三农”情况、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指导能力强的农村“土专家”技术人员担任实训老师。目前,全市入库专兼职教师共335人,专家教授161人、农技干部90人、土专家84人,教师专业从粮果畜菜到金融、农机、花卉、手工艺及信息传媒、经营管理等,完全满足群众对培训专业的需求。

农技人才走进乡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蔬菜专家走进大棚讲解种植技术,科研人才进行种业研发……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中,市农业农村局用心用情用力构建市、县联动,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多部门分工协作,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持续“增笔添墨”,在培育和带动更多高素质“新农人”满怀热情投身乡村产业发展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深耕脚下田 只为种好粮

——访三原县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站站长杨茂胜

“23-08号抗病性目前良好,整齐度高,50%的小麦开始抽穗进入扬花期……”

4月24日,三原县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站的小麦育种基地试验田里绿意盎然,连片的小麦长势喜人,杨茂胜正夹着黄色木尺,捧着厚重的记录本,弯腰在试验田里查看麦苗长势。他用木尺拨拉着眼前的麦穗,仔细记录试验田内各小麦杂交组合的抗病性、抽穗期、整齐度等特性,有时也会拔出一两株麦苗,仔细观察小麦的根系生长状况,沉浸其中。

49岁的杨茂胜是三原县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站的站长,他目前主要从事农作物新品种的开发、培育、引种、试验、示范、推广以及种子检验、质量监督等工作。29年来,他扎根在基层一线,奔走于田间地头,凭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业务技术,致力于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模式推广到千家万户。

“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要是大家能吃饱肚子,吃到好饭就好了。”

杨茂胜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对田地以及农户有一种自然纯朴的情感。随着时间流逝,杨茂胜心中那颗梦想的“种子”也在悄然生根发芽。1995年,从渭南农业学校毕业的杨茂胜,满怀热情地来到三原县种子管理站,立志要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为农民干实事,正式走上了从农之路。

深入田间地头,看着小麦拔节、抽穗、扬花、结实……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几乎成了杨茂胜生活的全部。他说:“一年365天,有200多天在田间地头。育种工作是一项需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的工作,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杂交、筛选、抗病鉴定。从杂交组合的一粒种子,到我们大田推广的种子,育成一个品种需要十几年的时间。”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从金麦1号、致胜5号到福高2号、金丰208……在漫长的育种生涯里,杨茂胜和团队以加快构建种业自主创新体系为重点,引进适合陕西大面积种植推广的小麦新品种6个,玉米品种10个;参与选育并通过国家或陕西审定的玉米、小麦、油菜等新品种8个;独立完成自主研究培育并通过审定和登记的双低优质杂交油菜品种5个。这些品种的引进、选育及推广应用,增加了农民收入,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为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贡献力量。

“杨站长,我屋地里头的麦苗最近一直发黄,是咋回事?”3月上旬的一天中午,雁北村村民连敏康的一通电话,就让杨茂胜蹬着三轮车往2公里外的麦地赶去。到地里后,杨茂胜赶紧查看麦苗的情况,发现原来是地里脱肥导致小麦生长不良。

“你这两天抓紧给地里头灌水加追肥,每亩地十公斤尿素差不多。对了,这两天扬花期快到了,你赶出穗前一定要把‘一喷三防’完成了……”临走前,杨茂胜跟村民交代好解决措施,还不忘叮嘱近期的田间管理措施,让农户的麦地免遭病虫侵害。有了硬技术,还得有铁脚板。为了让好技术从论文走进田间,杨茂胜把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面对面讲解,手把手指导,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中面临的技术难题。

“我是农民出身,知道庄稼对农民意味着什么。”

从青葱少年到近知命之年,育种对于杨茂胜来说,面对的不仅仅是一粒简单的种子,而是背后成千上万的农民。“我的战场在田地里,不在功劳榜上,农民的生活和收入可能会因为有一个新种子而改变,那我要做的就是继续创新,不断开发。”

记者手记

绘就丰收新画卷

行走在咸阳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风吹麦浪,广袤的农田连绵成片;牛儿哞哞,翠绿的山坡牛儿吃草;阡陌纵横,乡间道路平坦整洁;优美宜居,农家小院欢声笑语。如今的咸阳乡村大地,农田、村庄、美景相映成趣,俨然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田畴织锦绣,沃野遍生金。我市抢抓农时、不误农事,一群群质朴的农业人,扎根土地,默默耕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田间地头忙碌,为了“一颗种子”,为了“服务发展”,从源头孕育丰收的希望。

从突出“千万工程”重要引领,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成效;从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到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从加快发展8条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到持续扩大产业综合效益;从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到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市全力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产业、科技、人才、资源等多方优势,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农业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朝着建设农业强市目标阔步前行,不断开创全市“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