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诸葛亮仙逝1790周年”,为什么被网友吐槽?
不久前,河南南阳办了场“纪念诸葛亮仙逝1790周年座谈会”。据微信公众号“南阳考古”,这场座谈会由南阳市社科联、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南阳诸葛亮研究会主办,南阳卧龙岗文化园协办,山东临沂诸葛亮出生地、河南南阳诸葛亮躬耕地、陕西汉中诸葛亮长眠地“三省三地”专家学者代表相约南阳,共同缅怀千古名相诸葛亮。
南阳市社科联一名参与该座谈会的工作人员回应称,活动经费来自另一主办方,其性质为民间社会团体。该工作人员还表示,此次座谈会收到多篇学术论文,“我们要收集整理,进一步提炼其中的精神。”
尽管主办方回应了网友关心的经费问题,但“纪念诸葛亮仙逝1790周年座谈会”还是引发了一场网络“吐槽大会”。有网友调侃:就不能再等10年,凑够1800年座谈会吗?也有网友质疑:历史名人这么多,办得过来吗?
网友的吐槽,代表了对类似座谈会“祛魅”的民意。此前,重庆、成都有相关机构曾举办“纪念刘备托孤1800周年学术研讨会”,也引发了网络热议。其共同点是借着知名历史人物、事件,“一本正经”地举办会议,但在网友眼里,却产生了相反的效果。
拿这场“纪念诸葛亮仙逝1790周年”座谈会来说,究竟是为了悼念诸葛亮,还是对诸葛亮进行严肃的学术研究和讨论?如果是前者,那么正如网友所言,对生活年代距今甚远的历史人物开展追思活动,需要更加充分的理由、更恰当的形式;如果是后者,学术研究本不应该掺杂过多的情感,以“纪念诸葛亮仙逝”而不是对诸葛亮生平事迹进行考证为主题,不像学术研讨应有的姿态。
据报道,这场座谈会的内容涉及诸葛亮生平事迹、治国理念、勤政思想、后世影响及当代价值。对于严肃的学术研究而言,能解释清楚其中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殊为不易,很多历史研究甚至只是聚焦历史人物的非常具体的细节。如此宽泛的主题设置,更有可能让与会者各说各的,难以产生真正的学术交流与思想交锋。
根据“南阳考古”公开的部分与会者发言,有关方面组织这场座谈会,还有出于传承和弘扬诸葛亮文化、擦亮南阳城市文化品牌的考虑。诸葛亮作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其生前事迹和精神当然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可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一场“圈子里”的座谈会究竟能够起到多少实效?这场座谈会引发网友吐槽,也是因为大家对类似“端着架子”的文化活动实在“不感冒”。
近年来,不少地方在传统文化传播方面拿出了不少好点子,优秀传统文化的公众认知度明显提升。比如,有的地方通过影视、歌舞、戏剧等方式,打造爆款文化产品;有的地方深挖历史遗产价值内涵,推出文创、传统服饰等周边产品;也有地方通过建设一体化文旅项目,为参观者提供沉浸式体验。这些传统文化传播案例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面向大众,以符合现代传播规律的方式开展活动。
如今,“纪念诸葛亮仙逝1790周年”以公众眼里“无厘头”的姿态出圈,恐怕既不是主办方希望看到的结果,也不符合当地发展利益和群众愿望。在网络留言区,也有网友拿同样与诸葛亮有着密切关联的湖北襄阳举例,赞赏当地近年来在文旅融合方面做出的瞩目成绩,勉励南阳要“加把劲了”。
如果是学术讨论,那么就要以更高的学术标准,努力产生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如果是文化传播,那么就应该追求更“接地气”,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争取传播实效。如果一场座谈会办成“四不像”,引发网友的吐槽也就在所难免了。
撰文/王钟的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