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卓正“复制”树兰上市 民营医院争相资本化

媒体滚动

关注

来源:北京商报

两个月内三家民营医疗机构寻求港股上市。继树兰医疗、明基医院递表后,卓正医疗在港交所披露了招股书。从财务数据来看,卓正医疗和树兰医疗一样,近三年持续亏损。其中,卓正医疗累计亏损额最高,超8亿元。在三家民营医疗机构中,仅明基医院连续三年正向盈利。在业内人士看来,民营医疗机构寻求上市有背后资本退出的需求。另外,从行业整体发展来看,真正实现盈利的机构并不多。如果不上市,一旦没有更多的资金支持其发展,未来可能面临生死困境。

第三家民营机构赴港IPO

自今年3月以来,已有卓正医疗、明基医院以及树兰医疗三家民营医疗机构披露了招股书,寻求港股上市。

成立新院或收购新院是上述三家民营医疗机构共同提到的募资用途。卓正医疗在招股书中称,此次IPO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升级现有医疗服务机构、设立新的医疗服务机构、收购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中业绩良好的医疗服务机构等;树兰医疗方面称,此次募集的部分资金将用于建设及成立良渚院区等。明基医院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明基医院计划继续在全国及越南及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物色合适的并购目标,以扩大业务规模等。

尽管都是民营医疗机构,但卓正医疗、明基医院及树兰医疗各自的业务侧重点有所不同。其中,卓正医疗采用家庭医疗模式,提供儿科、齿科、眼科等多专科服务。树兰医疗旗舰医院——树兰(杭州)医院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能够同时开展肝、肾、心、肺四大器官移植的社会办医疗机构。明基医院收入主要来自住院医疗服务及门诊医疗服务两项业务。

在上述三家民营医疗机构中,卓正医疗曾公开表示暂无上市计划。2021年8月,卓正医疗获得由腾讯领投的6000亿美元E轮融资。融中财经报道称,卓正医疗彼时直言,公司目前暂无上市计划且暂不需要再融资。一方面因为目前公司账面资金充裕,另一方面则是2017年公司便已经实现了收支平衡,并无经营压力。

针对卓正医疗选择此时上市的原因以及民营医疗市场的发展等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联系了卓正医疗方面,相关负责人表示,以招股书披露的内容为准。

大多处于亏损状态

在卓正医疗、明基医院以及树兰医疗三家民营医疗机构中,仅明基医院连续三年正向盈利,卓正医疗及树兰医疗连续三年亏损。2021—2023年,卓正医疗分别亏损约2.51亿元、2.22亿元、3.53亿元;树兰医疗的年内亏损分别达0.82亿元、1.11亿元和0.17亿元。

在业内看来,明基医院的盈利离不开大股东的支持。佳世达是明基医院的大股东,持有明基医院95.02%的股份。佳世达的核心产品为显示器、投影机等,公司在液晶显示器和投影机等领域居全球领导地位,明基医院则是佳世达在医疗领域的重点布局。

亏损是行业常态。日前,一则二甲医院正式关闭的消息引发行业关注。据华润医疗披露的公告,因未能扭转淮阴医院经营情况持续下滑,陷入亏损的经营现状,公司计划关停淮阴医院业务。这距离淮阴医院纳入合并财务报表不过三年时间。

在被收购之前,淮阴医院是国内不多见的外资控股民营医院。2014年底,江苏淮安区政府与英国政商界交流,最终促成了英国信诺公司对淮阴医院的10亿元投资合作。

但被收购后,央企华润医疗也未能挽救淮阴医院的颓势。2022—2023年,淮阴医院分别亏损7600万元、3000万元。2023年,华润医疗已对这家医院进行了商誉、物业、厂房及设备等共计3.51亿元的减值。

在北京君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生命科学与健康医疗法律部主任张文波看来,民营医疗机构的困境体现在两方面,以淮阴医院为例,由于内部管理不善,专科特色不明显,长期性亏损,拖累了上市公司业绩表现,华润医疗在逆转无效后将其剥离。另外,如果民营医疗机构一直寻求不到盈利模型,当运营资金枯竭时,公司也无法继续往下发展。

资方打开变现通道

上市是背后资本退出的一条路径。树兰医疗、卓正医疗都拥有知名投资方。其中,腾讯通过意象架构持有卓正医疗19.39%的股份,为最大机构投资方。

在医疗机构的发展中,客流、成本控制以及人才储备都是不确定因素。华润医疗方面称,淮阴医院自2022年起逐渐流失医护人员。尽管已实施了人才招揽、业务转型、组织重塑等一系列举措以改善经营状况,但2023年淮阴医院经营情况未发生显著扭转。

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学教授邓勇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为原始投资者提供退出机制是民营医院争相上市的原因之一。民营医疗市场进入复苏期,越来越多的民营医院寻求在港股上市。这反映出民营医疗市场的活跃度。而华润医疗宣布关停淮阴医院业务,客户获取、成本控制、服务质量提升等都可能是市场竞争中面临的挑战。总体来说,民营医疗市场正在复苏并迅速发展,但同时也需要面对和解决运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张文波认为,上市是资本退出的路径,由于日元贬值压力等因素,相关资金大量回流,目前港股处于上升趋势。这是民营医疗机构选择港股上市的原因。此外,医疗机构的发展需要培育期、爬坡期,整个行业真正盈利的没有几家,一旦没有更多的资金支持其发展,未来可能面临生死困境。

北京商报记者 姚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