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北青快评 | 中国经济基础更稳趋势更好

北青网

关注

转自: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国家统计局5月17日发布的1-4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今年前4月生产需求平稳增长,就业物价总体向好,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国民经济运行总体稳定,延续回升向好态势。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比1-3月加快0.3个百分点;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简称社零)同比增长4.1%;1-4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4.2%,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9%;进出口增长5.7%,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尤其是4月单月进出口增速由负转正;此外,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下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由降转涨,同比上涨0.3%,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体,也是全球最大经济引擎和贡献者。因此,中国经济表现如何,不仅关乎国计民生,也聚焦国际眼球。正因为如此,中国经济数据的些微变化,都会引发普遍关注和多维度的精细分析。因此,从舆论到专家再到民众细致入微地观察下,上述中国经济数据的变化,更加精准地折射中国经济的基础是否稳固,发展趋势是否向好。从上述主要经济指标的“正增长”看,说明中国经济基础更稳,发展趋势更好。

评价中国经济基础是否稳固,主要看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状况四个经济指标。

从经济增长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3%,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6%。这一经济增速,不仅为完成全年5%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打好基础,也被全球各大机构定性为超预期增长。从前四月提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看,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3%、8%;前4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这意味着,前四月经济增长依然维持回升向好态势。

从就业看,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比3月下降0.2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下降。这说明宏观经济基础稳固,为工商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凸显内生动能提升,对市场和民生形成良性传导,催化供给侧和消费端的更好循环。

从价格看,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由降转涨,同比上涨0.3%,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虽然CPI同环比涨幅不大,但也可以消弭市场担忧的通缩风险,意味着市场由萎缩到扩张的可喜变化,也和经济增长以及就业形成了相对促进、互相印证的逻辑关系。

更重要的是,从国家相关部门,专家舆论和社情民意,越来越关注宏观经济涉及的民生指标,而且对于失业率和CPI的关注更加细微,凸显越来越把民生体验作为衡量宏观经济基础是否稳固的关键要素,这不仅让抽象的宏观经济数据有了人情味,也增加了宏观经济数据的可信性,也体现中国高质量发展更关注民生的深刻内涵。

1-4月份的进出口增长5.7%,不仅稳固了中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的基础,也支撑了外汇储备的平衡。截至4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稳定在3.2万亿美元左右。国际收支平衡,增强了我国抵御外部风险的韧性和能力。

因为中国经济基础稳固,也支持了趋势向好的“进”。

一方面,市场有无活力,和市场主体的活力与社会个体的信心密切相关。4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4%,连续2个月位于扩张区间;中小企业发展指数89.4,高于2022、2023年同期水平。市场主体活力更强,民生信心更强,预期更稳,这是支撑中国经济“进”的原动力。

另一方面,工业生产势头强劲,为中国经济“稳中求进”提供了强大助力。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增速较上月加快2.2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达到7.5%。这意味着,中国实体经济的基础更好,也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实力担当。此外,新质 生产力势头良好。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3.2%和18.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达15.4%。

美国对中国“新三样”加征关税,欧洲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启动调查,也从反面凸显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具备了全球竞争力。

当然,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如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多,服务消费看似热闹但质量不高,房地产市场尚未完全走出颓势,外部市场面临着多重的风险传导等。但中国经济已经形成稳的基础和进的趋势。

文/张敬伟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