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不少人收到这条短信!已有人手机号突然被封,更可怕的是……

新晚报

关注

近期,许多人收到过

这样一条短信↓↓

有人疑惑

“充话费”如何与“洗钱”搭上关系?

如今

无意识“参与洗钱”的情况愈演愈烈

已有大量市民仅仅为了

节省5元话费而被迫“封号”

更可怕的是成为洗钱的帮凶

给生活造成大量不便

对此

上海网警揭秘其中套路

谨防成为诈骗分子“帮凶”

“打折话费”吸引客户

近日,来自上海的李女士正在某二手购物平台出售商品,正好刷到了优惠话费充值活动,活动上写着“180元可以充值200元面值的话费,三天内到账,六天不到账可退款”,李女士曾经在其他平台充值过低价话费,因此并未多想,也没有观察卖家资质,直接购买并提交了手机账号信息。

三天后,该商家联系李女士,称话费充值到账,请李女士点击“确认收货”李女士看了下自己的账户,确实已经到账,但点击收货时却弹出了安全提示。

虽然得到了提示,但李女士仍然没有意识到对方可能存在问题。此时,该二手平台商家因被其他人多次举报,被平台进行了封禁处置,平台对李女士发送了诈骗安全提醒弹窗。

而李女士因钱款到账,并未再次登录平台,也没有注意到平台多次弹窗提醒。

直至两天后系统自动收货,再过了一个星期,接到了运营商短信通知,因手机账号涉及诈骗案件,被做出了“封号”处置,暂停通信功能。

李女士十分疑惑,“我从未做出违法诈骗行为,怎么就涉诈了呢?”事实上,诈骗分子通过话费慢充值的过程,已经完成了诈骗赃款的“洗白”。

无独有偶

这种套路也出现在杭州

↓↓

张先生告诉记者,他于今年3月29日登录第三方电商平台,看见有很多低折扣充值话费的卖家,说是充值300元话费只需花255元或252元,充值500元话费只需418元,折扣在85%左右。

于是张先生选择了充值300元话费,实际支付252元,当天下单,3月31日收到充值成功的信息,于是在这个第三方电商平台点了“确认收货”。

时间过去一周,本以为这个知名的第三方电商平台还是比较靠谱的,没想到在4月7日接到一个来自山西吕梁的电话,说张先生涉嫌诈骗一万多元,已报警。张先生以为这是诈骗电话,没有理会。

“4月15日,我连续接到本地的通讯运营商打来的两个电话。客服说我的手机号码涉嫌诈骗,受骗方已报警,按照相关规定将对手机停机。

张先生说,当晚7点他的手机收到通讯运营商发来的短信,随后手机就被停机了。

“充话费”为何变成了“洗钱”?

  • 步骤一:广告吸引受害人

诈骗分子会通过二手交易平台、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等,发布低价“话费充值”、“油卡充值”、“电费充值”等各类优惠充值服务。

由于近期运营商优惠话费力度较小,80%的折扣力度,甚至仅仅节省5元的极低折扣,既不会引起受害人警惕,也能够吸引想要“省小钱”的潜在客户购买低价充值服务。

  • 步骤二:通过诈骗充值脏钱

在受害人A购买充值商品后,诈骗分子通常会承诺“一周内到账”,这一段缓冲时间就是被运用于境外诈骗犯罪。

境外诈骗分子收到干净资金后,通过赌博、杀猪盘、刷单等多种诈骗手段,对其他对象实施诈骗,使诈骗受害人B通过扫码支付、话费直充等方式,向受害人A的手机账户进行充值。简单说就是诈骗分子通过话费慢充值的过程,完成了诈骗赃款的“洗白”。

  • 步骤三:手机账号因涉案被封禁

诈骗受害人B发现自己被骗,故而选择报案处置,并提交了转账的手机号码。

在如今高强度反诈防控体系下,警方立案追踪后,对受害人A的涉案手机号进行封禁处置。

警方提示

  • 选择正规渠道充值缴费

请选择正规渠道进行话费、水费、油费的充值,虽然优惠较小但安全有保障,切莫因贪小便宜吃大亏。

  • 保护个人隐私和两卡信息

身份证、银行卡和手机卡是当下诈骗犯罪的关键要素,切不可随意出售、出借、出租个人“两卡”和身份信息,警惕填写个人信息的“钓鱼网站”。

  • 警惕低价陷阱,提高法律意识

当下各类型诈骗多是深谙人们“贪小便宜”和“发大财”的想法,无论是低价充值话费,还是刷单等经典诈骗模式,只要提高防范意识,保持清醒头脑,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就不会落入诈骗陷阱。

此外,如今有许多人通过“跑分”等方式参与洗钱犯罪,为了一点返利报酬,最终因“帮信罪”获刑。

互联网时代中

新型犯罪如影随形

提高法律意识

才能避免此类情况发生

编辑 | 李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