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对话病毒学家管轶教授:瞄准生物医药领域 布局中试研发平台

政府网站

关注

转自:汕头发布

由病毒学家管轶教授“挂帅”的生物大分子中试基地,已落户省实验室园区,为汕头的医疗科创软硬件设施建设添上了浓重的一笔。该基地将聚焦疫苗、抗体药物及细胞治疗三大前沿领域,通过3条GMP生产线进行前沿技术的研发与成果转化,进一步提升汕头乃至广东省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管轶教授接受记者采访。

什么是中试研发平台?

科技成果的转化要经过样品化、工程化、产品化、产业化四个阶段。在此过程中,中间性试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中试,指的就是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的较小规模试验。中试平台可以解决“工业放大”的质变效应,将实验室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可供产业应用的技术成果,是检测市场接受度的“模拟示范空间”,企业战略决策的“辅助器”和“风向标”。

生物大分子中试基地自2022年6月6日启动以来,目前已完成施工图设计与审图,正着手推进设备采购。“汕头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生物医药赛道是重大突破点。”管轶教授介绍,“成立中试基地的目的就是解决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从‘产品’到‘量产’的产业化难题,促进科研与产业紧密衔接、深度融合。基地在设计阶段就定位为“建成国际领先水平的生物制品中试平台,平台的建设及相应产品要同时满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的申报要求。”

中试具有什么特点?

中试具有长期性、不确定性、高投入、高风险性等特点,对实验室、中试车间、仓库等基础设施以及试制生产设备、实验设备和在线检测设备等有较高要求。同时,中试还需要一定数量的有生产经验的专业人才和严格健全的管理与运行机制。随着产业建圈强链的不断深入,中试验证的需求日益增长,从国家到地方,纷纷出台政策,支持中试平台的建设。

今年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有关部门制定了《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着力增强中试支撑保障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2024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打造“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一体的科技创新枢纽,着力畅顺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破解关键核心领域“市场机制失灵”“被动等成果”等难题,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撑能力。

“只有科技发展,技术才能发展,只有技术发展,工业才能发展,只有工业发展,城市才能发展,这是一个链条。大健康生物医药这个领域,产业如果能够扎根壮大,将彻底改变我们汕头的产业布局。”管轶教授认为,对汕头而言,建设中试基地,就是塑造未来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中试平台具备吸引项目落地的招引能力,以企业需求牵引,可以串联丰富的产业资源,为科技成果的应用提供广阔场景,从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联动发展。

管轶教授表示:

只有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形成链条,才可以协同发展。科研成果创新转化,从0到1阶段,汕头大学·香港大学联合病毒学研究所在进行一些原创性的研发,可以通过合作相互促进,共享发展成果。而从1到10的阶段,中试是整个产业中经济效益增长最快的环节。有了这个基地以后,能吸引更多国内外的医药企业在汕头落地,形成产业规模,无论是上游带动还是下游带动,其影响力不言而喻,自然也会促进本地的科研、教育形成良性循环,留住人才。

2022年9月,上海市病毒研究院揭牌成立,管轶教授任首任院长。他说:“如果上海有一些完成了研发,有中试需求的项目,我也会考虑引荐过来进行转化。”

“发展就要看准方向、久久为功,要有助飞的‘跑道’和‘踏脚板’,汕头做出这么重大的决策,给我们这么大的支持,让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来承担这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也感谢省实验室让这个基地有一个家。”管轶教授1989年硕士毕业后就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担任儿科主治医生,在汕头工作生活了35年。他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参与者、建设者,他了解汕头的发展,也知道这座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走过哪些弯路,他比任何人都希望汕头进一步腾飞,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

看准了就抓紧干!

看准方向才能干得对,看重细节才能干到位,看到成效才能干出彩。去年6月,汕头科学城启动规划建设。在管轶看来,汕头科学城的成立,就是为汕头的工业4.0筑牢压舱石,是推动汕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建设科学城,让汕头在激活科技创新引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集聚更多资源,涌现更多活力,具备更强竞争力。

编辑:乐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