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聚焦产业发展,宁商协作不断集聚新动能——跨越千里,“卫岗奶牛”商洛安新家

南京日报

关注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刘安琪

通讯员 王成良 郭菲

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现代化养牛,秦岭腹地有了自己的乳业品牌;南茶北植,填补茶产业空白;建设道地中药材种植抚育示范基地,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宁商协作用一次又一次的生动实践,让当地产业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

三产融合,“南京”品牌扎根洛南

春未尽,夏将临,洛南县日照强烈。顶着阳光,工人们正在加紧施工,一个现代化牛舍雏形初现。奶牛养殖为何会出现在这里?带着疑惑,记者看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品牌——商洛卫洛乳业。

“奶牛比较怕热,洛南这里的温度刚好适宜。当地良好的营商环境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商洛卫洛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陶招宏说,选择落户洛南县,是我们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去年3月,南京卫岗乳业有限公司与洛南县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合资成立商洛卫洛乳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洛南绿色生态循环奶牛示范园三产融合项目。

该项目位于洛南县古城镇,对当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根据规划,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将建设一座存栏3000头奶牛的现代化标准生态观光牧场。“我们每年大概需要2.5万吨的粗饲料资源,如青储玉米等,将有效带动周边种植结构的调整。”同步配套建设的有高效农业种植示范基地、饲草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和农业休闲观光体验区。

在苏陕协作资金的加持下,二期项目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二期位于宁洛产业园区,占地30.15亩,将建设一座智能化乳制品加工厂,通过“养殖基地+智慧工厂+生态观光”的产业发展模式,致力于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产供销一体化运营。“二期项目计划于2024年11月份建成投产。我们想让全县、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人民,都可以品尝到来自秦岭腹地的绿色、生态、有机的乳制品。”陶招宏说。

南茶北植,“小茶叶”蝶变“大产业”

4月下旬,云蒙山茶园采茶工霍阿姨微曲身子,拇指和食指并用,快速将一片片嫩芽摘下来放进竹篓。当前正是采金萱的时节,这种高山茶和杏坪镇中台村的环境很适配。难以想象,往前倒退五年,这里的茶产业还是一片空白。

山多地少、丘陵遍布,“九山半水半分田”几个字道出了柞水县最真实的自然条件。早些年,当地人也多次试种过茶树,但由于无法解决茶苗过冬这一难题,最终都宣告失败。在对口帮扶柞水县的南京市高淳区挂职干部“资金+技术”的助力下,从南京引进了一批茶苗试种。克服种种困难后,示范种植龙井43#、中白1#、金萱等优质品种茶叶2090亩。

想在秦岭腹地种好茶,除了品种选择,还要解决越冬、病虫害等问题。远眺茶园,不少白色立柱矗立其间,中台村党支部书记范培勇说,这些都是苏陕协作资金支持的灭虫灯。“挂职干部坚持吃住都在茶园,亲力亲为给我们进行技术指导。冬天有霜冻天气,就通过覆膜技术来保障安全越冬。”

为帮助当地发展茶产业,还建成了占地1560平方米的现代化茶叶加工厂,配备了33台先进设备,可实现年加工干茶2万斤,年收益可达2000万元。苏陕协作柞水县支农工作队队长李玉涛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好消息:云蒙山茶园的茶叶成功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如今,茶园的一片片鲜嫩青芽,已成为当地响当当的特色产业。

全链发展,古老“秦药”闪新光

秦地无闲草,自古多名医。中草药是大山馈赠给商洛的特色资源,特别是丹凤县,分布中药材500余种,有着“天然药库”的美誉。但多年来,深处“药库”的村民,只知道上山能采到药,不懂得自己也能种药。

在雨花台区对口帮扶丹凤县联络组的积极推动下,雨花台区与丹凤县“牵手”,共建新雨丹中药材科技产业园项目。2021年苏陕协作资金支持的新雨丹中药材科技产业园项目(一期)总投资1.8亿元,占地52亩,主要建设2万平方米的陕西(商洛)中药材物流基地(国家级中药材储备库)、4800平方米的中药材收储加工车间、4600平方米的中药饮片加工车间等。

药材好,药才好。山茱萸、天麻、连翘、黄芩、金银花……新雨丹总经理童华介绍,目前已建成多个道地中药材种植抚育示范基地。“2023年我们对接了1.4万亩种植基地,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达2万余人,人均年增收达5000元左右。日常会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实现科学种植和采收。”

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技术创新。该产业园在规划之初,便创建了新雨丹中药研究院,长期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中草药研究所、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合作。科技支撑,让更多的新技术得以快速成果转化,实现科技、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格局。

雨花台区的资金、技术与丹凤县原材料、人力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中药产业链也越做越长。据了解,目前,二期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主要建设功能性食品生产线、医疗器械生产线、中药制剂生产线等。

记者手记

山“呼”海“应”,宁商共赢

千里宁商情,悠悠三十载。一个地处扬子江畔,一个藏在秦岭深处,气候、饮食、文化都不相同。想要快速融入当地,一批批南京援商人才各出“奇招”——

江文宏校长第一天到学校就独自转了好几圈,如今大部分学生他都能直接喊出名字;为了发展茶产业,对口帮扶柞水县的高淳区挂职干部,硬是接连试种了11个茶叶品种;在丹凤县的“组团式”帮扶队伍中,从南京来的医生到当地职教中心讲专业课,不仅“支医”还“支教”……在你来我往的交流协作中,宁商两地感情持续“升温”,群众“感受度”也越来越高。

山“呼”海“应”不为远,宁商协作正当时。短短五日,记者在商洛市实地走访时深切感受到,近两年两地不断拓宽协作领域,在产业合作、人才交流、民生帮扶、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实现共赢。

商山洛水,养在秦岭深闺。宁商协作,“金陵印记”已经深深融入这里。两地将在新起点上深化合作,共同推动新时期宁商对口协作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