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一束光,为患者大脑“画像”

媒体滚动

关注

□ 本报记者 薛 诚

戴上一个特制“帽子”,再通过光纤连接到笔记本大小的成像装置,任你走动、谈话或静思,几分钟后便能生成一幅大脑“画像”——丹阳慧创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推出的全球首款便携式近红外成像设备NirSmart,正在打开解析大脑活动的“神奇窗口”,成为诸多疾病评估、诊断的客观生物学指标。

“人脑中的神经元有100亿个,神经元越活跃,耗氧量就越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丹阳慧创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待发介绍,使用波长不等的近红外光照射不同含氧量的神经元时,会散射出不同波段的光信号,再用特定通道吸收光信号、形成光谱,便可记录不同状态下的大脑活动。

长期以来,近红外脑成像技术和设备被国外厂商垄断。2016年,通过校地合作对接,汪待发带领团队来到丹阳高新区,创立丹阳慧创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亚洲人的黑头发吸收光更多,同样强度的光源打到脑部,和欧美人的黄头发相比,吸收强度差了1000倍。”经过反复试验、迭代,最终团队通过一种红外超微光探测技术和独创的信号提取技术,攻克黑色头发覆盖区域成像难的难题,实现对国外产品的超越。

2019年8月29日,慧创医疗自主研发的超百通道近红外脑功能成像产品拿到医疗器械注册证。此后,产品一路升级,适用对象和场景不断拓展。如今,慧创医疗研制出世界首个157通道的全脑区检测设备,突破性实现4—6人依托单台设备同时进行数据采集。2022年,慧创医疗的近红外脑功能成像产品被认定为“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

“画像”有了,如何“读懂”它、找到数据与疾病的关联?汪待发告诉记者,通过研究神经血管耦合这一大脑生理功能实现机制的信号规律,团队对思维的动态数据进行预处理、清洗、映射、整合,融合到类脑人工智能模型中,建立出一套广泛应用于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疾病智能诊疗模型。目前,慧创医疗的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设备及相关模型已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上海瑞金医院、清华大学等1000余家三甲医院及科研单位开展应用,为脑疾病的诊疗提供多维度、定量的脑功能成像解决方案。

掌握了为大脑“画像”的能力,慧创医疗团队接下来将致力于攻克另一道世界级难题——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2023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数据与防控策略》显示,目前我国约有1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作为老年痴呆最主要的类型,该病呈现年轻化趋势,治疗之路却困难重重。汪待发举例道:“全球首款临床证明有效的阿尔茨海默病药物lecanemab(仑卡奈单抗),每年治疗费用十余万元,其效果也只能让病情发展速度减缓20%—30%。”

相较于通过药物“减速”病情,慧创医疗团队采取的办法是通过“光疗”实现脑功能的“回溯”。“光本身具有生物调节作用,通过调整近红外光直射强度,可以对细胞和组织产生积极影响,‘逆转’认知衰退和病理损伤。”汪待发告诉记者,慧创医疗2019年就申请了国内最早的近红外光治疗退行性疾病的原理专利,探索疗效优异、价格适中的阿尔茨海默症“光照疗法”,团队所开发的“近红外光脑功能治疗仪”产品已完成数十例患者科研临床实验,疗效明显优于现有药物。

目前,该产品获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创新医疗器械设置特别审批通道,有望成为国内最早上市的光疗阿尔茨海默症产品。近十年来,全国仅有300余项创新医械通过这条“绿色通道”。

近三年来,慧创医疗连续获得3轮亿元融资,公司团队人数已经超过150人,其中1/3是研发人员。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定位,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领域探索十余年的汪待发愿景始终不变:“要做全球最好的脑功能成像产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