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传统特色产业焕发新生机

云南日报网

关注

转自:云南日报

文山州做好“土特产”文章,完善联农带农机制——

传统特色产业焕发新生机

茶垄叠翠、茶山连绵,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那秧村千亩生态茶园生机勃勃。看着自家的茶园,茶农张荣亮难掩喜悦:“今年亩产值有望超过5400元。”

那秧是一个移民村,73户人家户均分配有15亩茶园。如今,一片叶,绿了山头、富了乡村。但在以前,由于粗放发展,茶叶收益不高,张荣亮等一干茶农纷纷选择外出务工。“那时,近半数茶地丢荒无人管。”张荣亮说。

传统产业如何焕发新生机?近年来,产茶大县广南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工作部署,积极探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茶叶全产业链条提质增效,让广大茶农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现在全村户均茶叶收入有4.9万元,以前外出务工的12户劳动力如今全部返乡就业。广南县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中心主任陆明望介绍,“四方联动”的利益链接机制,让低产茶园实现了产量、品质和产值“三提升”,群众种茶积极性大大提高。

“四方联动”,即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形成“县级平台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茶叶初制所+茶农”的订单生产模式,为茶农提供种茶、制茶、卖茶等全链条扶持。县级平台公司负责收购茶叶初制所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和销售;村集体经济组织整合产业发展资金为茶农垫资60%的农资投入,并组织茶农进行日常管护;茶叶初制所负责为茶农垫资40%的农资投入,订单收购鲜茶叶进行加工;茶农负责按绿色生态标准开展施肥、培土、修剪、采摘等生产管理。

四方联动,四方受益。据介绍,初制所投入部分,通过茶叶基地的生态管理,提高产量品质后实现产品增值并收回成本;村集体经济申请的财政资金投入部分,通过县级平台公司品牌提升和精深加工贸易实现增值收益。从投入开始,村集体与县级平台约定按每年每公斤干茶提取1.5元,作为产业滚动发展资金和村集体经济收益,3年预计可产生67.5万元净收入,其中90%用于产业滚动发展、10%作为村集体收益。提取形成的滚动发展基金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管理,持续用于生态茶叶基地打造,形成“一次投入、多年保障”的循环滚动发展新模式。

老产业,新机制新模式,让那秧茶叶“老树发新芽”。全村1500亩茶园,产量达675吨,比提升改造前增加112.5吨;总产值607.5万元,增加292.5万元。广南县以那秧村为示范引领,逐步将全县38万亩低产茶园改造为绿色生态有机高产茶园。

在文山,越来越多的地方特色产业因建立稳固的联农带农机制焕发新机。富宁县新华镇安兰村76户农户将自家无暇管理或病害严重的2070亩八角低效林,交由镇强村企业按“541”模式进行经营管理,即农户以八角林入股,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药肥、人工管护等资金投入和基地经营管理,企业负责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最终收益按农户50%、村集体经济组织40%、企业10%进行分配。这样有效解决了八角低效林无人、无资金、无技术的管理难题,使基本处于绝收状态的八角林重获新生。

产业振兴是农民稳定增收的有力保障。聚焦文山高峰牛、丘北辣椒、广南八宝米、富宁八角等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通过建立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等方式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文山州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截至去年底,全州累计培育参与带动脱贫户和“三类人员”的新型经营主体1315个,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意愿的脱贫户及“三类人员”13.84万户发展产业,分别比脱贫攻坚期间增加289个和1.56万户。目前,全州已有826个行政村建立完善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实施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倍增计划,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户均增收3900余元。(记者 张文峰)

责任编辑:孙重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