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国际博物馆日丨农博馆千年梯田展,讲述“中国的第二长城”的故事

新京报网

关注

5月17日,顶着柳编大檐帽、75岁的河北涉县索堡镇农民陈合牛,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一个展厅里支起摊儿,展示他亲手用荆条和柳枝编织的筛子、花篮、插瓶。

在陈合牛的家乡,像他这样会点手艺活儿的种地农夫有不少。他们守着千年历史的梯田,除了种出特色农作物外,还学会了用秸秆皮、树枝条做出各式各样的手工品,可在农闲时卖了换钱。2022年,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中国农业博物馆推出“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文化展”。学者曹幸穗说,农业文化遗产经历了千百年的世代传承进化,形成了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农业生产系统;其中所蕴含的农耕智慧对于今天的乡村社会仍有现实意义。

农民修建千年梯田,形成“中国的第二长城”

照片里是一个秋天清晨,老农夫戴着斗笠,胯下骑一条毛驴,肩上挂着一条种子布袋,眯着眼睛向金光闪闪的太行山行去。在中国农业博物馆里,除了有涉县梯田农民照片展出外,还有驴鞍子、耢、耙子等农耕用具。

涉县地处太行山深处,年降雨量仅500余毫米,蒸发量却达到1720毫米,年平均气温12.4℃;山区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以石灰岩为主。这里尽管石厚土薄、山高坡陡、雨水稀少,但从元代开始,当地百姓便一代代凿石垒堰,留下至今总面积达21万亩的太行梯田。

1990年,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专家称为“世界一大奇迹”“中国的第二长城”。2014年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9年被农业农村部推荐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2年5月20日,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我国第18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是全球少有的旱作梯田系统。

建造石堰梯田所耗费的精力极大,需要经历修建石庵子、垒石堰、回填土这三个环节。农民首先要在山坡上搭建石庵子,为修梯田的人提供休息避雨的场所。梯田建好后,石庵子仍留在原地,成为农民储存农具或者劳作时休息的场所。石庵子一般呈方形,高宽约2米,是由修整过的石头堆砌而成的,修建时间需要十天左右。

一代代人修梯田,留下不同年份的石庵子。仅涉县王金庄的石庵子,就有1000多座。明清时期农民刻下的字,依然可见。村民刘玉荣家的地里有座刻有“光绪十三年正月八日”字样的石庵子,“有个说法,我们刘家祖先刚落户到王金庄时,就是住在大南石庵子里修梯田,后来在村里置下房产才搬回村中。”

石庵子建好后,农民将梯田地基的渣土挖出来放置在一边,然后开始垒石堰。石堰由垂向石块交错垒成,且下层石块大、上层石块小,以此形成层间镶嵌的结构。陈合牛说,垒石堰是个有危险的力气活,因为人站在山坡上掘土挖石,一不留神就可能摔下去。

石堰修好后,人们再将土壤回填入田块最上层。由于当地土壤较为稀缺,人们或将山坡上的土壤收集起来,或到周边地势较为低平的区域收集土壤,再用扁担运送回来,把土壤平铺在石堰内侧的碎石上,最终形成可耕作的田块。

在长期农耕过程中,当地农民发现在梯田堰边种植花椒树,会形成石堰梯田的“绿篾”,根系的延伸与盘绕不仅能够显著增强石堰的结构稳定性,还能够蓄土保墒、减少水土流失。如今,涉县梯田堰边长满了花椒树和灌丛,一到八月,农民系着围裙拎着麻袋,在山坡上采花椒。

博物馆讲解员介绍,梯田与山顶的森林和灌丛、山谷的村落和河流形成了复合生态系统,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物来源,而且具有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养分循环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农民在缺土少雨的北方石灰岩山区里,种出了小米玉米大豆、黑枣、花椒等农林产品,真正实现了藏粮于地。

农忙时种收粮食,农闲用玉米皮编垫儿

“额作的则个是灰来。”陈合牛用方言告诉一位对自己摊位手工品表现出好奇的游客。涉县和山西交界,当地人口音更像山西话。游客没理解他的意思。他的同镇老乡,旁边非遗摊位上的摊主李燕子,用普通话“翻译”了一遍:“他说,他做的这个是花篮。”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农业博物馆在推出“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文化展”的同时,还配套举办了“特色打卡套章”“农业非遗手工展示”“农业遗产主题专家讲座”“轻量剧本杀”“种子卡片手工DIY”等活动。涉县梯田地区的农民,得以在中国农业博物馆里展示出自家手工活儿。

陈合牛说,他的荆编柳编技艺,是小时候跟爷爷学的,当时家里人口多,但耕地只有五六亩,靠种地远不够全家花销。爷爷就赶着牛车,带着他去走街串巷卖手工品。传说中,涉县地区曾是女娲抟土造人的地方,后来当地百姓从山上或河边采回荆条、柳条,编织成人或动物的形象,用来做玩具。再后来,人们编织箩头、筛子、花篮等这些生活必需品。

陈合牛说,他一年编织手工品能差不多挣两万块钱,比种地挣得还多,但祖辈传承下来的五亩梯田不舍得丢弃,每年会拿着铁镐、铁耙去修葺一番。尤其这几年,涉县梯田的名气越来越大,游客增多,自己编织的工艺品更有市场了。

48岁的涉县悬钟村妇女张林秀,将自己用玉秫皮编织的生活用具带进了中国农业博物馆。她摊开手掌,十指肚上是厚茧,手背黝黑,有血泡磨平后的死皮。她家里在山上种了四五亩玉米,人用肩膀将玉米扛下来,再用手扒玉米,扒完后的玉米皮不丢掉,编织成形态各样的篮儿、垫儿。

张林秀说,她从记事儿起就在自家玉米皮堆上蹦跳玩耍。姥姥用玉米皮给她编织跳绳、坐垫还有夏天用来睡觉的凉枕。长大后,姥姥将编织技艺传授给了她。玉米皮编织是草编当中的一个类别,其中分为平编、纹编及小辫编。她在十六七岁的时候就掌握了三种编织方式,可以卖货出摊了。

张林秀的丈夫在工厂里上班,家里的五亩地主要是她料理。梯田无法开展机械采收,全凭人提肩扛。但她比较能干,能把装有几十斤玉米的麻袋,从山坡上一袋袋扛下来。她再把玉米皮扒开,都放在阴凉处风干,当作编织的原料。如果编织不同色彩的作品,她还会用颜料作染色处理,在玉米皮上涂上红色、黄色和蓝色。

她觉得现在的工作很有成就感,她手机里的相册,很多是被邀请去中小学校给学生们做分享的照片。她举着用玉米皮编织的大花瓶,一群孩子围着她笑。她说,从2008年开始,自己的手工品不仅在涉县当地景区受到游客欢迎,还能销往山东、上海等地。

据悉,近年来,涉县围绕梯田农耕文化,打造太行梯田大峡谷,发展梯田毛驴游、生态山水游等旅游项目,村庄里涌现出各类农家乐、民宿。农文旅融合,也使得当地特色农产品有了更大的品牌价值。一位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当地产的一些老品种小米,有时候能卖到一斤十几块钱。

传承发展农遗,为现代农业弥补不足

两盘外表几乎一模一样的黑色豆粒,摆放在展台上。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贺献林告诉记者,这两盘黑色豆子,都是涉县农民自己选育出来的本土品种,一种叫“小黑豆”,是大豆的种子,适合做豆腐;另一种叫“黑小豆”,是小豆的种子,适合熬粥喝。他还介绍一种被称为“老黄玉米”的土品种,虽然口感好,但是亩均产量只有现代高产玉米的一半。

“传统农业的产品虽然产量低,但是它往往有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曹幸穗认为,现代农业并不是完美的,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使用大量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生物激素等物品,使得耕地和环境遭受一定程度的污染,“而古人已经在地球上种了一万多年的地,有文字记载的也有四五千年了,那时除了农业生产效率比较低、劳动条件比较艰苦之外,没有留下太多的环境和食品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回过头去,向传统农业寻找可持续发展的农耕智慧。”

曹幸穗说,传统农业在今天仍有极大的价值。以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为例,它能为现代人提供多样的作物种质资源、稳定的水土生态、美丽的休闲环境,以及一种吃苦耐劳、拼搏进取的人文精神;更为重要的是,农业文化遗产地里包含着“人地和谐”的生态思想,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友好的农业生产环境以及天人合一的农业发展思想、追求和谐和睦的乡村治理理念。这些传统农业里的优良要素,对于人们在今天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和美乡村,都有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曹幸穗说,传承发展农业文化遗产,并不是说要原封不动地保持传统农耕方式,而是要将传统智慧和现代农业要素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可以适当利用现代机械设备提高传统农业的效率;而农业文化遗产里的传统良种、传统技术要素、传统种植模式所构成的复合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应保持传承。

对于博物馆来说,在传承发展农业文明方面,应发挥好保存、收藏、科普、研究等功能。中国农业博物馆农博综合部主任张蜜介绍,中国农业博物馆在推进农业古籍抢救保护和整理利用工程,目前已完成646种、1145个版本的古农书电子化采集存储,并开展了40多种古农书的点校整理和提要撰写。

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陈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