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太难了!网友紧急求救:查出肠癌要切肛门怎么办?福建医生的回答,警醒了很多人

红星新闻

关注

临床数据显示,直肠癌在福建省恶性肿瘤发生率排名第二,死亡率排名第四,其中年轻人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对手术保肛的需求也较强烈。

但什么样的患者可以保肛?

如何保肛?

术后又有什么症状?

针对患者关注的问题,5月16日,泉州市第一医院胃肠外科1区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陈锦萍做客《医生我想问》直播间。

截至目前,多平台在线观看与回看人次约21万。

超低位直肠癌都有可能保肛

新技术成为外科医生手的延伸

直播一开始,陈锦萍便拿出一张示意图,深入浅出地科普直肠的位置,医生会根据肿瘤所在位置离肛门的距离,来判断是否为低位直肠癌,离肛门越近则保肛手术的技术要求更高。

陈锦萍介绍

直肠所在周围空间比较狭窄,肿瘤大小、肥胖等都会占据手术的操作空间,它外面骨盆相对是固定的,里头的空间你多我就少。

因此,直肠癌的手术难度大,在于它要做到很彻底、很完整,就必须有一个充分的操作空间。

以前低位、超低位直肠癌手术因为器械等设备问题存在局限性,但现在的手术技术不断提高,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升级,特别这5-10年内的Ta-TME、Ta-CSPO等一些经肛的手术的成熟,以及经肛手术的设备平台推广和运用,成为外科医生手功能的延伸。

包括达芬奇机器人运用,使医生手术更加灵活,特别是它的镜子和操作器械可以多维度旋转,以及三维重现,让视野更加清晰、更加立体,只要在清晰地直视下,低位、超低位的手术都可以做得更好,做得更精准。

所以,不像以前离肛门5厘米以下的直肠癌基本上要切除肛门,现在3厘米甚至1.5厘米,符合严格的保肛条件的病人都能进行保肛手术。

直播当晚,现在的保肛手术特别是超低位的手术,要求远切端距离肿瘤下缘是1-2厘米环周肠管切除,才能达到根治,又可以实现保肛的功能。

当然目前已经有更多证据和临床实践提示,还可以在这基础上进行提升和优化,可以在它安全的范围内进行非环周的部分切除肠管,在根治的基础上,更加完整保留肛门等功能。

保肛先保命

此时,一个网友在线上提问,引起了主持人和陈锦萍的注意。

网友问,自己上个月被确诊了直肠癌,肿瘤距肛门约两厘米,医生给到了两个方案,一种是直接手术但是不保肛,第二个方案是先做两次化疗之后再手术,现在很犹豫,究竟是直接手术,还是先化疗再手术?

因为对网友的胖瘦身高、肛门松弛等情况不了解,但根据所提供的信息,陈锦萍依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如果网友强烈要求保肛,建议先去做新辅助放化疗等综合治疗。

陈锦萍说

保肛特别是超低位的保肛手术的条件是非常严格的,在技术上没问题,但是一定要遵循“保命第一,保肛第二”的原则

当根治和保肛不能兼顾时,最理智的选择是,将根治放在第一位,在不影响根治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不能为了保肛而去放弃了保命,一定要把它的复发率降到可接受的科学范围内。

像这位网友的肿瘤已经达到T3期,就要先施行新辅助放化疗,之后评估肿瘤是否缩小,当肿瘤从T3降到T2或T1,原来无法保肛的手术现在也可以做到超低位保肛。

此外,在诊疗过程中,如果有生物特性比较差、分化比较低、印戒细胞癌等,不建议进行保肛,即使经过综合化疗,仍无法保证根治,不建议硬性保肛。

预防直肠癌

早期筛查是关键

直肠癌平均发病年龄一般是50岁左右,所以从40岁起就要有意识地进行胃肠镜检查。

如果有家族史,一定要根据家族最年轻的发病亲戚的年龄,再提前3~5年进行筛查;还有患有结直肠癌病史或腺瘤样息肉病史,以及长期患有炎症性肠病(IBD)的人群,也要进行常规的胃肠镜筛查,尽早把肿瘤筛查出来。

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病因包括长期摄入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等食物,以及缺乏运动、肥胖、吸烟、饮酒、有家族史等原因。

如果有以下症状

请及时去医院检查

1、便秘、腹泻等排便习惯改变;粪便形状变形,或便血、便中带有血、粘液血便等。

2、腹部不适:腹胀、腹痛,伴有排便困难或者排便频率增多。

福建卫生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