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专访国家信息中心魏琪嘉:炒作“中国产能过剩”阻碍全球经济复苏,中国新能源有利于全球绿色转型

21世纪经济报道

关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缴翼飞 实习生 林润 北京报道

近来,国际舆论场上频繁出现对“中国产能过剩论”的炒作,声称中国新能源产品出口冲击国际市场。

大肆炒作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有何意图?如何客观看待中国新能源等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对全球绿色转型的贡献?近期以美国对华加征关税为代表,再次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风险,是否会阻碍全球经贸复苏?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魏琪嘉。

魏琪嘉表示,中国的新能源产品被公认为是“物美价廉”的代表,但这并不能与低价倾销画上等号,更不可能作为产能过剩的衡量指标,要正视目前中国新能源产业在技术革新、绿色转型、规模化推广上的积极影响。同时,中国也在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大规模生产设备更新改造等方式来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先进产能。一些国家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既无益于本国产业转型升级,也无助于缓解国际产能矛盾,反而会危及全球供应链稳定,阻碍全球经济复苏。

产能问题需要动态分析

《21世纪》:如何看待近期产能问题引发的争论?

魏琪嘉:“产能”本来是一个中性的概念,而且产能不是产品,最近引发的争论本质是美国偷换概念、设立议题、转移焦点,其所谓的“中国产能过剩论”是完全不符合经济学常识和逻辑的。商品适当的供大于需,在经济学上都是正常的现象,不能称之为“产能过剩”。

特别是目前中国的新能源产品在市场上还颇具竞争力。适度超前的产能投资是产业发展的普遍选择,新兴产业尤为如此,不仅是市场具备竞争活力的表现,对产业安全发展也有一定的保障。其他国家也出现过不同行业的产能过剩,解决的方式有很多种,最后共性的特点还是通过市场的竞争淘汰去进一步消化,最后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动态的视角去看待产能变化。

近期引发的争论完全是一些国家的“竞争焦虑”所导致,通过混淆国际上的认知,达到打压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目的。需要意识到我们面对的是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结构,现有的情况需要以一种动态发展的视角去客观辩证分析。

《21世纪》:有观点认为,中国新能源产品“过剩产能”在国内难以消化,只能以低价向全世界销售。你如何看待目前全球新能源市场的产需关系?

魏琪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判断产能是否过剩,不能仅以一国的市场情况来看,要从全球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潜力去分析。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认为,未来十年全球电动汽车需求将持续强劲增长,2024年销量预计达1700万辆,占全球汽车总销量的五分之一以上。国家信息中心最新的预测,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也将从2023年的35.2%提升到2033年的60%。可见新能源汽车的内外需求量都依然庞大。

而且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很多国家的产品同样是外向型的,比如美国大规模的芯片出口、波音公司的飞机出口,德国、日本、韩国大规模的汽车出口,都是超过本国市场需求的优势产业出口能力。同样,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出口持续增长,也是基于研发能力优势、产业链配套优势、人力资本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一种满足国内市场需要、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优势产业出口能力,不是“过剩产能”。

《21世纪》:“低价”能作为“产能过剩”的衡量指标吗?

魏琪嘉:中国产品被公认为是“物美价廉”的代表,但这并不能与低价倾销画上等号,更不可能作为产能过剩的衡量指标。任何一个国家市场的价格都是在当地的市场竞争当中形成的,反倒是欧美市场上的同类新能源汽车价格依然要高于国内,如果没有可观的利润,企业是不会轻易地远赴他乡开拓市场的。

一些国家目前正在通过关税壁垒和贸易制裁来打击中国新能源产品,这表面上保护了国内市场,实际上不但损害本国消费者利益,更影响了资源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效率,破坏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拖累全球经济绿色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很多国家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对先进产能和绿色技术有着巨大而迫切的需求。当前强调推动绿色转型,重要的阻碍之一就是转型成本过高。中国通过多年的技术创新突破和自身超大市场提供的广泛应用场景,释放了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效应,物美价廉的产品对减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绿色化转型负担和先进技术推广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这种正向的概念,却被“产能过剩论”无视。

贸易保护主义妨害全球经贸复苏

《21世纪》:目前在新能源和绿色装备等领域,世界各国都或多或少地通过不同方式鼓励和支持相关产业发展,我们应该如何理性看待目前存在的相关补贴和支持政策?

魏琪嘉:对新能源和绿色装备领域的补贴,对新兴领域的补贴,是世界各国通行的政策,而且美国以《基础设施和就业法案》等立法的形式出台这些补贴政策。这种“双标”的做法,显然也是政治霸权在经济领域中的一个集中体现。

中国的产业补贴政策都是严格遵守世贸组织规则。而且目前竞争优势较强的新能源汽车、光伏电池这些产业,更多的是受益于降本增效的规模化发展、领先的科技创新能力、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已经逐渐走过了需要政策引导支持的阶段,进入到了充分市场竞争的成熟期。

《21世纪》:4月份外贸数据刚刚发布,我们注意到中国新能源产品不仅出口旺盛,同样也是需要进口大量中间产品,如果国际上以“产能过剩”为由对一些关键市场实行贸易限制政策,是否也会对其他国家的经济造成冲击?

魏琪嘉:其实这都是贸易保护主义在产业领域中一个具体体现,万变不离其宗。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打乱了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匹配循环关系,导致了很多产品要另辟蹊径、另开生产线,舍近求远,变相推升了生产成本。

根据世贸组织的统计,2023年全球商品贸易量下降了1.2%,今年全球货物贸易将逐步回升。但如果在此时以“产能过剩”为由掀起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必然会影响企业的贸易和发展信心,还会破坏全球新能源产供链稳定,扰乱国际经贸秩序,拖累全球经济复苏。

中国仍在积极优化产能布局

《21世纪》:在一些新兴的高科技产业中,技术更新较快,市场竞争激烈,我们应该如何对正常的“市场竞争”与“产能过剩”现象进行区分?同时,在未来的产业发展和产能布局过程中,如何进行更加合理的引导?

魏琪嘉:目前许多行业的生产技术处于持续的升级迭代中,“出清落后产能”与“布局先进产能”同时存在的现象是正常的,是通过市场进行的自然淘汰。而且这里需要明晰一个概念,落后产能是从生产技术层面判断的,过剩产能则主要是从供需层面判断的。尤其是目前很多新兴产业面临的是旺盛且多元的市场需求,一些技术相对落后的产能通过合理配置依然可以发挥作用。

目前我们也在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产能问题,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完善标准体系,形成一个合理的长效机制。

《21世纪》:目前我们正在推动生产领域的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这是否也会对我们优化产能布局、推动产能提质产生积极影响?

魏琪嘉:当前推进的生产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是在为推动节能降碳,扩大有效投资,形成投资消费的良性循环,提供一个很好的抓手。只要资金搭配合理的话,能激活很大的一部分市场。

设备更新改造不仅是简单的新旧机器替换,本质上是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调整,这必然会带动旧的工艺与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进而促进整体生产工艺及生产模式的创新,进而将技术创新落实到产品生产环节。

从产业结构和产能优化的角度上看,一方面能够推动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的更新换代,进一步加速相关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也为新兴产业提供了更多的市场需求,目前的高端装备、智能化设备也有了更广泛的应用空间,未来也会有更多的新兴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