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A股2.2万亿分红全盘点,三大变化值得关注

界面新闻

关注

随着证监会首次提出建设“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分红”,“股息率”成为A股市场的风向标。

2023年年报收官后,我们选取2023年以前上市公司,共有4862家,这些公司在2022年度的分红总额为21417.9亿元,在2023年度的分红总额为22056.2亿元,同比增长2.98%。其中,增加分红的有2135家,减少分红的有1373家,不分红的公司1437家,相比上年减少182家。进一步剔除亏损导致股利支付率为负的公司后,增加股利支付率的有2306家,减少股利支付率的有1245家,股利支付率中位数为30%,相比上期同期提升9个百分点。

整体来看,证监会对于企业提高分红水平的号召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股利支付率中位数相比上年同期大幅提升就是最好的证明,同时不分红的公司也有所减少。但受制于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总分红金额增长并不多,投资者所得的“实惠”还十分有限,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是同样重要的命题。

警惕过去高分红的周期股

具体来看,2023年增加分红最多的十家公司分别为宁德时代(300750.SZ)、中国移动(600941.SH)、平安银行(000001.SZ)、伊泰B股(900948.SH)、招商银行(600036.SH)、比亚迪(002594.SZZ)、京沪高铁(601816.SH)、恒力石化(600346.SH)、美的集团(000333.SZ)、五粮液(000858.SZ),这些公司中既有由于业绩成长导致分红增加的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也有由于周期或疫情后复苏导致分红增加的恒力石化和京沪高铁,也有蓝筹股在业绩小幅增长的情况下,提高股息支付率带来分红增加的中国移动、平安银行、招商银行、美的集团、五粮液。

2023年减少分红最多的十家公司分别为,中远海控(601919.SH)、兖矿能源(600188.SH)、通威股份(600438.SH)、陕西煤业(601225.SH)、万科A(000002.SZ)、中国海油(600983.SH)、大全能源(688303.SH)、中国神华(601088.SH)、牧原股份(002714.SZ)、潞安环能(601699.SH)。行业的周期属性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企业减少分红的行为,这十家公司是清一色的周期行业,分布在海运、光伏、煤炭、地产、养殖行业,这些公司在2023年均出现了业绩下滑。煤炭行业显然成为了减少分红的重灾区,减少分红前10的公司中有4家来自煤炭行业,也可见盲目追求煤炭股的所谓“高股息”存在一定的风险。

小盘股不爱分红将成为过去式?

从各指数成分看,沪深300成分股2023年总分红金额为16678亿元,同比增长1.3%;进一步剔除亏损导致股利支付率为负的公司后,增加股利支付率的公司有195家,减少股利支付率的公司有89家,增加股利支付率的公司比例为65%,减少股利支付率的公司比例为29.7%,股利支付率中位数为31.95%,相比上年同期提升1.9个百分点。

中证500成分股2023年总分红金额为2257亿元,同比增长2.88%;进一步剔除亏损导致股利支付率为负的公司后,增加股利支付率的公司有293家,减少股利支付率的公司有159家,增加股利支付率的公司比例为58.6%,减少股利支付率的公司比例为31.8%,股利支付率中位数为32.06%,相比上年同期提升1.98个百分点。

中证1000成分股2023年总分红金额为1566.7亿元,同比增长8.78%;进一步剔除亏损导致股利支付率为负的公司后,增加股利支付率的公司有556家,减少股利支付率的公司有284家,增加股利支付率的公司比例为54.7%,股利支付率中位数为30.8%,相比上年同期提升5.09个百分点。

国证2000成分股2023年总分红金额为1910.8亿元,同比增长10.33%;进一步剔除亏损导致股利支付率为负的公司后,增加股利支付率的公司有1031家,减少股利支付率的公司有595家,增加股利支付率的公司比例为51.6%,股利支付率中位数为30.6%,相比上年同期提升6.98个百分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受到市场忽视的小盘股,以中证1000和国证2000指数成分为代表,分红增速远超过以沪深300指数成分为代表的大盘股,虽然增加股利支付率公司的比例仍旧小于大盘股,但股利支付率中位数还是在2023年大幅提升,基本提升至接近沪深300大盘股的水平,小盘股不爱分红的形象大为改观。

高股息率行业和市值风格轮动不容忽视

高股息率公司在行业风格和市值风格中的轮动也值得投资者重视。

基于2022年和2023年年报分配方案和2023年5月1日、2024年5月1日公司股价,计算得出:2023年5月1日,股息率高于5%的公司有123家,市值中位数为187亿元,在经历市场对高股息股票的追捧后,2024年5月1日,股息率高于5%的公司减少至116家,市值中位数降至163.8亿元,这也部分印证了之前的观点,一些小市值公司的分红属性开始凸显。

行业方面,2022年高股息率公司分布如下:银行21家(占17%)、煤炭18家(占15%)、交通运输12家(占10%)、基础化工10家(占8%)、医药生物8家(占7%)、纺织服饰8家(占6%)、房地产5家(占4%)、家用电器5家(占4%)、汽车5家(占4%)、环保4家(占3%)、有色金属4家(占3%)、其他16家。

2023年高股息率公司分布如下:银行25家(占22%)、煤炭10家(占9%)、纺织服饰8家(占7%)、轻工制造7家(占6%)、交通运输7家(占6%)、基础化工7家(占6%)、建筑装饰6家(占5%)、家用电器5家(占4%)、医药生物5家(占4%)、房地产4家(占3%)、食品饮料4家(占3%)、公用事业4家(占3%)、传媒4家(占3%)、其他16家。

对比2022年和2023年年报后的高股息率公司,有以下几点变化:

1、2023年年报后高股息率公司更为分散。2022年年报后前三大高股息率行业合计占比42%,这一比例在2023年报后下降至38%。在高股息率公司整体减少的大背景下,有3家以上高股息率公司的行业从2022年年报后的11个增加到2023年年报后的14个。

2、部分传统意义上被市场“标榜”为高股息率行业的公司数量减少。如煤炭由于业绩下滑,高股息率公司从2022年年报后的18家减少到2023年年报后的10家,交通运输业绩变化不大,估值大幅增长,高股息率公司从2022年年报后的18家减少到2023年年报后的10家。

3、一些行业在经历炒作后估值回归,高股息率属性重新开始凸显。如建筑装饰行业,“中特估”行情”回落后,高股息率公司从2022年年报后的2家增加到2023年年报后的6家,传媒行业在“中特估”+“AIGC”炒作回落后,高股息率公司从2022年年报后的0家增加到2023年年报后的4家,食品饮料行业在“消费降级”的背景下,估值整体回落,高股息率公司从2022年年报后的2家增加到2023年年报后的4家。

因此,需要更为辨证的去理解高股息率这一概念。分红提高固然是提高股息率的手段之一,但估值、股价回落,也会导致股息率提高。对于高股息个股还需要一一甄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