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运用脑科学知识促进语文深度学习

光明网

关注

脑科学,也称为神经科学,是一门专注于研究神经系统的组织构造、运作过程及其成长发展的学科。这个领域与语文学科紧密相连,因为大脑在语言的掌握和使用过程中的作用,一直是神经科学研究中最受关注的主题之一。

语文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过程中神经机制的运用和重塑。笔者认为,可利用脑科学在以下四个方面促进语文的深度学习。

遵循大脑信息锚定规律,引发学生言语兴趣

基于脑科学理论,深入分析儿童的认知特点是满足其学习和成长需求的关键。针对儿童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记忆力尚未完全发展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高学习内容的可理解性和可记忆性,从而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后部有一个“感觉摄入过滤器”,被称为“网状激活系统”,系统会优先接收新奇有趣的信息。因此,教师需要巧妙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吸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关注。具体而言,一是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在课堂上设置悬念,牵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要创新课堂形式,教师在课堂上适当“颠覆”自己的形象,一改常规做法,往往可以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比如在教授《月迹》一课时,教师扮演故事中的“奶奶”,与学生进行互动,共同完成角色扮演的对话,学生十分兴奋,也十分投入,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语文老师。三是可利用游戏训练。比如在习作《一件有趣的事》一课时,教师引入“击鼓传花”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谁“中花”就分享一件有趣的事情。

遵循大脑具身认知规律,深化学生言语体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该“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具身认知理论主张,思维和认知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身体决定的。这一理论强调人类的认知活动是大脑、身体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脑科学研究亦显示,结合学生已有经验或真实生活情境开展教学,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多采取情境创设、角色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接受知识,学习方式越丰富,大脑传输和提取知识的能力就越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以便他们的现实生活经验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持续地得到整合和扩展。

比如学习《端午粽》一课时,教师使用实物展示,让学生近距离“观粽色”“闻粽香”“品粽味”,当学生咬上一口粽子时,学生的感受是真实可视的。学习《快乐的农场》这篇课文时,文章中描绘了农场里动物们的活动,包含了“啄”“跳”“摇”“唱”等多种动作描述。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创造一个模拟农场的环境,邀请学生模仿课文中动物的行为,比如用手做啄米的动作来体现“啄”字,用蹦跳的动作来表现“跳”字。通过这样的全身反应,学生们能够切身感受到每个动作对应的字词,加深对词汇内在含义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动物们快乐的情绪,进而理解“快乐”这个抽象概念。课文中还有描述动物叫声的词汇,如“咯咯”“哞哞”等,教师可以播放相关动物的叫声,或者教学生如何模仿这些声音,将听觉也融入到这一具身认知的活动中。通过这样的多感官参与,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记住这些字词,还能增强对农场生活的整体感知,课堂也变得更加生动和充满乐趣。

遵循大脑自动化认知规律,夯实学生言语结构

脑科学研究发现,学生重复梳理和详细复述所学内容,有助于形成长期记忆。学生对信息处理得越深入,形成的神经连接就越多,记忆效果也就越佳。教师应引导学生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结,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动作、思维等多方面技能,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度思考。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输出式学习”。重复整理是“输出式学习”的具体式样,所谓“输出式学习”就是以“输出”倒逼“输入”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终带动学习走向正向循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探寻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知识进行整合,并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构建个人化的知识框架。

比如常见的作业包含抄写、背诵、填空题等,但单个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少,不利于建立知识体系;而作文、画报、读后感、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综合性作业,则需要综合应用很多知识。教师应多布置综合性作业,让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消化和梳理所学知识,形成持久的、独属于自己的有机知识体系,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起来。再比如,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可视化的工具,能帮助学生在零散的知识点之间建立各种联系,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化、层次化的知识结构。在文言文复习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对古今不同含义的词语进行归纳,利用不同形状的思维导图图形,让学生做到有效对比。这样,学生在记忆和回忆时,就不容易混淆了。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建立单元思维导图、专题思维导图等模型,对学过的知识进行重复整理、重新架构,从而形成有机的知识体系,便于记忆和理解掌握。

遵循神经元回路激活机制,强化学生言语反馈

人在每次犯错的时候,大脑神经元突触都会被激活,还会促进大脑生长。在语文的课堂学习中,允许学生犯错、回顾学生的错误并且纠正这些错误,是深化学习的关键环节。

首先,教师需要具备宽容的态度,接受学生犯错误的事实。由于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处于初级阶段,对问题的思考主要是出于自己的主观判断,有时候,很可能受情绪左右,无法作出正确的决定。比如著名作家梁晓声在《慈母情深》一文中写道:“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毛茸茸的褐色的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的热量烤着我的脸。”不少学生在读到这段文字时,并不能理解母亲的心酸无奈,反而责问文中的母亲为什么不离开这里,重新找一份轻松优越的工作。面对学生的理解错误,教师不要急于一时,应耐心将写作背景告知学生,让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慢慢品读文章、理解人物。其次,教师需要耐心地分析和审视学生所犯的错误。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复盘,是评估改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之一。比如学生在默写词语、古诗词时出错,教师应让学生理解词语或古诗词的含义,从认知深处进行反思改进,确保准确掌握相关知识。再其次,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在语文教学中,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能听之任之,需要给出合理的答案。比如在低年级语文学习中,学生碰到不认识的词语,总是第一时间询问教师,没有主动去查询字典。作为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字典,并在阅读、写作中熟练地运用字典。

(作者李金云系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贾海浪系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作者:李金云 贾海浪

原标题:运用脑科学知识促进语文深度学习 来源:中国教育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