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一图回顾!哪些重要河湖曾上督察“黑榜”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中国环境报

第三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锁定长江沿线7省(市),与长江息息相关的“水生态环境”列入此次督察重点。

记者梳理发现,被督察的七地,其重要河流及重点湖泊在前两轮次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中均有涉及,并因污染问题被“点名”。那么,哪些河流及湖泊曾上“黑榜”,后续整改情况又如何?

过度开发破坏生态,弄虚作假数据失真

2016年,第一轮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云南,督察反馈显示,云南滇池水质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但高原湖泊治理保护力度仍需加大,九大高原湖泊规划治理项目总体进展缓慢,洱海流域还有56%的村庄应建而未建成污水处理设施。

2021年5月,“云南昆明晋宁长腰山过度开发严重影响滇池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典型案例被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通报,直指滇池存在“环湖开发”“贴线开发”等突出问题,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

通江湖区鄱阳湖也曾因非法采砂遭受生态破坏。2018年10月,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向江西省反馈“回头看”及专项督察情况时指出,九江市42处采砂及堆砂点非法占用鄱阳湖岸线4018.5亩,九江市都昌县、永修县、庐山市等部分鄱阳湖采砂区超采问题突出,给鄱阳湖生态带来不良影响和破坏。

重庆广阳岛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江心岛,曾经规划了300多万平方米的房地产开发,督察指出,广阳岛开山毁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梳理涉河湖问题,前两轮的督察还通报了弄虚作假情况。

杞麓湖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2021年5月,第二轮第三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公开通报了通海县在杞麓湖污染治理工作中不动真碰硬,为达到水质考核要求,搞样子工程,做表面文章,采取弄虚作假手段,干扰国控水质监测点采样环境,造成水质改善的假象,实际上杞麓湖水质并未得到改善。

记者注意到,督察组曾在2016年以及2018年两度对杞麓湖作出指示,要求进行整改,力求使这片“母亲湖”在2020年水质改善到位。

2021年4月,中央第六生态环保督察组下沉湖南省洞庭湖区岳阳市、常德市和益阳市(以下简称湖区三市)发现,三市化肥减量工作普遍存在部署敷衍了事、推进不严不实、统计虚假失真等问题。

彼时,督察组指出,洞庭湖以及岳阳华容东湖、常德珊珀湖、益阳大通湖等湖泊水质总磷浓度仍然超过国家Ⅲ类水质标准,区域环境压力巨大。而湖区三市围绕化肥减量统计“两张皮”问题突出,统计部门和农业农村部门各有一本账,且差异较大。

2021年,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湖北省反馈督察情况时也指出,个别沿江化工企业通过干扰监测设备制造生产废水达标排放假象,大量超标废水直排。

断面水质下降污水直排,环境基础设施存在短板

水质下降、污水直排、管网建设不足,成为被督察省(市)暴露出的“通病”。

重庆,龙溪河是长江左岸一级支流,是三峡库区重要生态屏障,是梁平人民的母亲河。2017年,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指出“梁平区龙溪河普顺断面水质同比2015年下降”。

綦江河哺育了重庆市綦江区一方山水、一方人,系长江一级支流。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均指出其“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能力不足”“配套污水管网建设不足”“小马拉大车”等多方面的问题。

2019年,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上海市开展了第二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针对污水排江问题统筹安排了专项督察。督察指出,上海市一些区域污水排江问题突出,汛期污水直排问题严重,中心城区26条已完成整治的河道局部返黑返臭明显。

长江口是中华鲟等濒危水生生物及凤鲚、刀鲚等渔业资源产卵场、索饵场及洄游通道,保护长江口滩涂湿地意义重大。而2013年以来,上海市土地储备中心在长江口实施9个滩涂圈围工程,其中4项工程未取得涉河建设项目审批手续,违规圈占滩涂7.33万亩。

浙江在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时被指出,台州仙居县现代医化园区部分地下水通过河堤渗出进入永安溪,在河滩可见长达1200米的污染带。

资料显示,当时督察组组织对永安溪河滩进行开挖,大量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化工污水随即涌出,渗出污水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浓度均超标。

位于丽水的龙石溪,在2020年曾被列入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中,2022年又被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曝光。反馈和曝光的问题均提到龙石溪中二甲基甲酰胺(简称DMF)和氨氮等浓度超标。

坐拥“千湖之省”的名号,针对湖北的督察反馈还指出,其部分湖泊生态保护不力,填湖占湖仍有发生,污水入湖威胁湖泊水质。如武汉市南湖流域雨污分流不够到位,仍有生活污水混排入湖,难以按期完成水质改善的整改目标;鄂州市红莲湖、黄冈市遗爱湖等仍有污水排入;荆州市一些养殖尾水污染湖泊水质问题突出。

流域齐治、湖塘并治,整改成效显现

从上游至下游、从干流到支流,围绕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指出的问题,应该看到,各地积极行动,以督察整改为契机,协同发力、流域齐治、湖塘并治,交出了一份水质改善的答卷。

在云南,滇池长腰山片区违规建筑全部拆除,植被复绿面积94.23万平方米,褪去钢筋水泥的滇池重现光彩。

健全流域协同治理机制,补齐短板,重庆精准治理龙溪河流域。2019年,龙溪河(梁平段)被评为“重庆市十大最美河流”“长江经济带美丽河流”。綦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广阳岛大开发踩下“急刹车”,曾被破坏的边坡、湖塘、梯田、林地等生态逐步得到修复。

浙江的龙石溪如今岸绿景美,白鹭翩翩,水质已稳定在地表水Ⅲ类标准,整改工作完成销号,沿线15个雨水排口的DMF和氨氮含量达到了历史最优水平。

湖南洞庭湖非法矮围曾存在长达17年,对洞庭湖局部区域生态环境和行洪安全造成严重影响。督察指出问题后,湖南省迅速采取措施,督促当地对下塞湖非法矮围进行强力整治,13天就拆除了违法的“私家湖泊”,恢复了下塞湖湖洲原貌和内外湖联通。

围绕守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江西出台全国首部湖泊总磷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在九江市,关停永修02号和永修03号采砂作业区,还江豚畅游的通道。

针对督察反馈的湖泊保护不到位问题,湖北编制修订《湖北省湖泊保护总体规划》和755个湖泊的详细保护规划等,完成洪湖等五大湖泊退垸还湖245平方公里;全省558个长江岸线清理整治项目已全部完成整改。

上海在2020年底全市河道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大力推进一批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和建设工程,持续推进市政管网雨污混接改造,加大市政泵站截污改造力度;持续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的溯源整治工作,减少入河入江污染。

“到2025年年底,长江流域总体水质保持优良,干流水质保持Ⅱ类,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重要河湖生态用水得到有效保障,水生态质量明显提升。”这是国家层面对长江的明确要求目标。沿江各省将如何久久为功、持续攻坚,此次督察又可能会暴露河湖治理中的哪些短板?我们也将拭目以待督察公布的第一批典型案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