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港股成交增至2049亿港元 机构称这意味着两个变化

市场资讯

关注

来源 财联社

5月16日,中央出台支撑房地产政策预期在持续发酵,推动港股再试高位。恒生指数全日上升303点或1.6%,收报19,376点,创出自2023年8月7日以来收市新高。恒生科指上升0.8%,收报4,072点。

大市成交金额增加至2,049亿港元,是2022年12月7日以来最多,显示增量资金流入,同时也反映有部分投资者趁高获利。

腾讯(700 HK)单一股票的成交金额已达到233亿港元,接近周二成交量的两倍,而盈富基金(2800 HK)及阿里巴巴(9988 HK)的成交金额也分别达到116.1及88.6亿港元。港股通净流入39.72亿港元。

隔晚美国CPI走势符预期,叠加再加息机率不高,美元指数及美债息回落,资金流上给港股带来利好。

当前港股的盈利预测下修趋势并未完全扭转,中国经济基本面数据缓慢修复底色不改,叠加政策落地成效需时,但地产政策预期促使风险偏好积极改善。恒生指数的风险溢价已低于滚动两年平均两个标准偏差,数据上处于相对极端水平,但由于港股整体赚钱效应较好,或将加速港股的板块轮动。

虽然昨日恒生指数上升300多点,但板块升幅并不全面,盘面上仅内房相关的板块表现优异,地产、物管、内险、内银、水泥有较大升幅,而工程机械、交运、电力、电讯、石油、汽车板块则普遍调整。

建、农、工、中四大国有银行上升3.5%至6.1%不等,招商银行也大升5.4%。内险的中国平安(2318 HK)、中人寿(2628 HK)及中国太保(2601 HK)分别升7.1%、6.4%及6.1%。

多地政府推出地产“以旧换新”或收储措施,远洋集团(3377 HK)、旭辉(884 HK)、雅居乐(3383 HK)等房企分别大涨46.2%、28.9%及21.3%。龙头央国企的中海外(688 HK)、华润置地(1109 HK)也分别涨4.6%及3.6%。

部分城市政府收储试点已经如火如荼,规模较大的包括郑州、苏州、福州、洛阳、重庆等城市,目前楼市靠市场化消化库存的力量偏弱,预计后续会有更多城市推进存量收储和保障房、公租房项目结合。

政府收储居民住房或开发商现房项目均需要较大规模资金,地方政府普遍加杠杆能力有限,中央政策和资金支持是解题的关键。根据2024年1月5日央行和金管局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对于符合要求的贷款,央行提供100%资金支持,利率为1.75%,而后续金融机构发放租赁住房购房贷款的利率原则上不超过3%,有力降低了地方政府回购收储建设公租房的成本。

二季度起专项债及特别国债加速发行,以及未来PSL或续发,预计也会为地产端去库注入更多资金活水。政府收储政策进展初期预计会以消化政府城投系统的房产库存为主,地方政府通过城投平台向央行借低息“公租债”来收购旗下城投公司的商品房,后续用作保障房或公租房。

此举一方面有利于加快地方城投旗下房产及土地库存的去化,改善地方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后续“公租债”试点或逐步扩大至本地开发商,政府收储能够帮助缓解部分郊区项目的销售压力,修复开发商资金链,改善房企流动性。

央国企和城投项目因天然政策优势以及多掌握核心城市优质地段项目,预计收储政策去化效果更佳,而对于部分中小民企的非核心区域项目以及高库存的三四线城市而言,由于地方政府资金压力、去化困难等问题会更为棘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