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完成99号任务 推动不对称合成

新民晚报新民网

关注

2024年5月1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戴立信在上海逝世,享年百岁。

60岁重回科研一线,69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94岁荣获中国化学学会终身成就奖,戴立信院士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始终秉持“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的精神,为我国有机化学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倾注心血,贡献卓越。

开启科研之路

1924年11月13日,戴立信生于北京,祖籍江苏句容。家中兄弟姐妹四人,他排行第二。尽管从未在句容生活过,但戴立信从未忘记故乡,每逢填写各类表格,都会在籍贯栏认真写下“江苏句容”,还常常和人说,等有时间一定要回老家看看。

1942年9月,戴立信从上海三育中学毕业,同年考取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不到一年,“畅游化学王国”的梦想就被硝烟与炮火击破。时局的动荡和变迁迫使他辍学,好在这些挫折没有让戴立信感到心灰意冷,反而更坚定了他求学的信心。经过半年的艰难跋涉,他赶到西迁贵州的浙江大学借读,并在那里度过清苦但美好的大学时光——这段看似磨难的经历,在彼时风华正茂的戴立信心中,转化为自强不息、读书救国的动力。

毕业后,他尝试过代课教师,做过钢铁厂分析员……直到1953年6月,国家建设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号召从事非专业所学工作人员“技术归队”,他才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

在新民晚报社2010年举行的“我的科学生涯”大型征文中,戴立信写道:“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也格外珍惜现在的好时光。”

为国防作贡献

戴立信早期从事金霉素的化学研究,包括提取、部分合成等。正当他离金霉素全合成仅有一步之遥时,“中国跨进原子能时代”。有机所科研方向发生了转变,戴立信也毅然投身于繁重的科技组织工作。他先后组织了硼氢高能燃料、氟油的研究工作,建言硝基胍炸药的研制,负责代号为“99号任务”的高空摄影胶片攻关任务等重要项目。

“99号任务”和当时的国防需求紧密相关。戴立信这样回忆:“这种胶片很特殊,我们进入科研后才发现它由很多特殊材料和试剂组成……我们做仿制的要弄清楚胶片里面每一种东西,为此我们把有机所做分析的很多得力的人员组织在一起,分门别类地做相应的工作。”

1984年2月,花甲之年的戴立信向领导恳辞行政职务,重返科研一线。为此,他经常谦虚地戏称自己是“60岁学吹打”,“整整18年不在科研第一线,但我始终关注着有机化学文献,注视着国际上的最新发展。当我有机会从事研究之时,我更是十分珍惜,力图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较好的成果”。

他选择了不对称合成作为研究方向。当时,不对称合成在国际上刚刚兴起,戴立信敏锐察觉到该领域潜在的研究与应用前景。不对称合成又称手性合成,对医药、农业、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都有重要意义。

他开展了氮杂环丙烷的研究,发展了新颖手性配体,使钯催化的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得以在区域和对映选择性方面得到很好的控制,实现了不对称硼氢化反应,合成了含有平面手性的配体,并阐明了平面手性的手性诱导作用,带动了手性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推动国际科学合作

数十年来,戴立信积极推动国际科学合作交流。他和两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卡尔·巴里·夏普利斯的友谊成为国际化学界一段动人的佳话。

上世纪80年代,戴立信就将夏普利斯请到上海,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开展学术讲座和科研交流,两位化学家从那时候开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2015年,已获诺贝尔化学奖的夏普利斯主动提出跟上海有机所合作。他给戴立信的邮件中写道:“我需要真正‘有机所式’的化学家们管理此类合作……我喜欢有机所的化学风格几十年了。”在戴立信的积极筹划之下,上海有机所于次年和夏普利斯签约设立实验室。

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中,戴立信和夏普利斯成为了真正的朋友。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期间,夏普利斯穿着一件中国风短袖衬衫接受媒体采访,他骄傲地介绍,这是好朋友戴立信送的。去年10月,夏普利斯赶来上海,为“最久的中国朋友”戴立信院士庆祝百岁生日,两人留下一张“加起来超过180岁”的合影。

“你是我认识的人中最为正面的一位。在你对人们自然的爱之外,还有你用深情能量致力于培养中国有化学天赋的学者和学生,并将他们送到广阔的世界各地。你可以极其骄傲和高兴地看到中国的化学已经起飞,你们的梦已经开始实现。”夏普利斯曾这样评价戴立信。 本报记者 郜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