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长三角城农商行营收逆势上涨

21世纪经济报道

关注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吴霜 上海报道

去年,银行业绩整体承压,虽然总资产仍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增幅,但营收却“受伤”明显。Wind数据显示,全部上市银行的营业收入整体下滑了3.52%,从2022年的5.85万亿元下降到2023年的5.65万亿元。

不过,南财记者发现,不同类别的银行表现分化明显。国有大行和股份行营收下滑明显,而城商行和农商行表现较优。具体来看,国有行和股份行的营收总额分别相较2022年下降了4.35%和3.68%;城商行和农商行则是分别增加了2.54%和1.27%。

这一现象在长三角的地区城农商行中尤其明显。长三角上市的城农商行包括六家城商行和八家农商行,去年这14家银行的营收增速显著,同比上涨了2.87%。

近期,长三角多家上市城农商行发布一季报,整体看来,这一趋势在一季度延续了下来。

横向对比来看,资产规模最大的城农商行是江苏银行,总资产为3.67万亿元,甚至超越长三角的股份行浙商银行,后者的总资产为3.16万亿元。此外,江苏银行的存贷款规模也远超其他银行,分别为1.90万亿元和2.08万亿元。

总资产在三万亿以上的有两家银行,分别是江苏银行和上海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杭州银行紧随其后。贷款规模的排位与总资产相同,而从存款规模看,除江苏银行外,宁波银行同样较高,均在1.8万亿元以上,其次是上海银行,为1.68万亿元。

优质城农商行营收增幅明显

从增幅来看,去年,长三角地区,常熟银行、瑞丰银行等农商行营收增速领跑行业,分别为12.1%、7.9%。归母净利润增速方面,杭州银行、常熟银行、江阴银行等城农商行领先行业,分别同比增长23.1%、19.6%、16.8%。营收增速5%以上、利润增速15%以上的银行有常熟银行和杭州银行两家。

再看一季报。从绝对值来看,一季度营业收入最高的是江苏银行,为209.99亿元,其次是宁波银行,为175.09亿元。百亿营收以上的还有南京银行和上海银行,分别为133.20亿元和130.94亿元。

拆分来看,江苏银行、宁波银行的利息净收入依旧保持前二,但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方面,最高的是南京银行,为14.77亿元,其次是宁波银行,为14.36亿元。

银行财富管理收入依旧没有回暖。一季度,虽然部分银行的中收开始回暖,但有些依旧延续了下降的趋势。去年由于权益市场表现不佳,大多数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大幅下滑:南京银行同比下降32.10%;宁波银行同比下降22.76%;上海银行下降24.03%。在今年一季度,南京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28.77%;宁波银行同比下降31.25%,上海银行同比下降29.11%。

息差问题同样严峻

受LPR下行、存量房贷利率调整以及存款成本刚性等因素影响,一季度息差收窄趋势在银行业延续,使得即使规模保持扩张,量依然难以补价,拖累利息净收入。

财信研究院数据显示,按照期初期末平均法测算,2023年上市银行累计净息差为1.68%,同比下降25bps;2024年一季度年化净息差为1.53%,同比下降22bps,一季度净息差降幅较2023年收窄3bps。这导致上市银行整体利息净收入增速持续下滑,2023年全年、2024年一季度分别为-2.8%、-3.0%。

在长三角银行中,部分银行如常熟银行、宁波银行的净息差相对较高,在1.8%的警戒线以上,分别为2.83%、1.90%,但即便是这两家银行,息差表现依旧处于下行周期。分银行来看,部分银行高息差源于贷款收益率高,比如常熟银行;部分银行高息差则源于存款收益率低,比如宁波银行。

净息差持续走低受几方面因素影响,一是LPR下调后的重定价效应以及贷款竞争加剧,导致资产端定价持续下行;二是去年9月存量按揭利率调整政策落地,使得按揭贷款利率下调;三是存款仍有定期化长期化趋势,导致存款成本较为刚性。

多家银行在业绩发布会上也对息差收窄问题进行了回应。上海银行行长施红敏表示,负债端的管理本身不是简单的某个产品的定价问题,而是结构问题,包括业务结构、客户结构等,其次是关注产品与客户交易行为的结合。

相较而言,城农商行、股份行的表现要优于国有行。从2024年一季度的财报来看,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年化净息差分别为1.48%、1.66%、1.61%、1.67%,较2023年分别下降15bps、17bps、9bps、14bps。

一季度对公信贷投放强劲

2024年一季度,银行业整体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46%;而长三角银行增长势头更为强劲,贷款余额增速为5.41%。

一季末,江苏银行的对公贷款余额最高,为1.19万亿元。紧随江苏银行之后的便是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分别为8894.07亿元和7474.99亿元。

在近期举办的业绩发布会上,江苏银行表示,未来资产端将会以政策导向为主线,加大优质资产拓展,通过加快实现量的合理增长、质的有效提升、结构持续优化,促进效益稳定提高。对公贷款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抢抓新一轮增长机遇,兼顾节奏、结构和价格,力争实现同比多增。

江苏银行上海分行公司业务部总经理助理瞿江对记者表示,新质生产力是目前江苏银行信贷投放的重点领域,总行此前提出了“两强两新”优质客群分类,即“强韧性、强赛道、新业态、新质生产力”,聚焦4个行业44个大方向,未来在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优化业务流程、加大资源配置等多方面强化对新质生产力的全方位金融供给。

而在个人信贷投放方面,一季度不少长三角银行出现了下滑。从贷款余额来看,江苏银行、沪农商行、无锡银行、张家港银行较去年末的降幅均在2%以上。目前余额最高的依旧是江苏银行。而在个人消费贷方面,余额最高的则是宁波银行,为3209.58亿元,江苏银行紧随其后,为3144.14亿元。

而从不良来看,长三角地区的银行整体资产质量较高,绝大多数的不良贷款率控制在1%以内。而不良水平较高的银行也在不断致力于提升资产质量。

上海副行长汪明在业绩发布会上指出,去年上海银行实现了资产质量拐点的目标,不良资产率、不良贷款率要实现双减。一季度上海银行不良贷款率1.21%。近两年,特别是2022、2023两年,风险资产的应对更加前瞻主动,对已经有风险信号前两类资产加快主动地清退、处置,因此存量资产的化解规模都保持在200亿以上。此外,新增的不良逐年下降,不良资产的生成率从2021年的1.05%到2022年的0.75%到2023年0.51%,到今年一季度还在下降趋势的通道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