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气道狭窄直径不到5毫米多学科联合抢救打通生命线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沈阳日报

气管严重狭窄患者,就如同被人用双手紧紧掐住脖子,随时可能窒息而亡。45岁的吕先生就是一位重度气管狭窄患者,气道狭窄直径不到5毫米,命悬一线。

北部战区总医院从接诊、解除气道梗阻,到完全恢复正常状态,用时不到24小时。伴随呼吸通道的打开,患者脱离了致命风险。这次紧急抢救,医院多学科紧密配合、顺利打通生命线,撑起了患者的呼吸之门。

5月13日,记者采访了这一抢救过程。

多学科联合会诊

立即建立人工气道

吕先生2个月前因车祸外伤昏迷入住当地医院重症病房,经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15天,在清醒后接受了手术治疗,最终顺利拔管出院。然而,近半个月他一直感觉气短、气促、呼吸困难,严重时伴有“拉风匣”样声音,辗转了多家医院,药物治疗后并没有好转。几天前,吕先生呼吸困难突然加重,颈胸部CT诊断气管重度狭窄。北部战区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著名专家陈萍教授接诊后,立即将其收入呼吸科ICU病房。

入住呼吸科ICU当日夜间,患者呼吸困难加重,血压高、心率快,提高吸氧浓度,辅助叩背排痰等都无法缓解,患者意识逐渐淡漠,血气分析提示呼吸性酸中毒失代偿。史亮副主任及奂剑波主治医师紧急申请多学科联合会诊,耳鼻喉科张晓萌主治医师、麻醉科裘治慧主治医师快速赶到,因患者气道狭窄位于气管胸段,行颈部气管切开无法解除气道梗阻,深部气管狭窄插管困难巨大。

此时,患者危在旦夕,需要立即建立人工气道为患者后续气管镜介入治疗争取时间。与家属沟通后,医疗团队迅速准备各种抢救预案,反复尝试不同型号气管插管导管,最终成功实施气管插管,并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调整呼吸机参数,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

克服重重困难

成功解除气道不全梗阻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马壮主任及时分析病情指导救治,张俊丽护士长立即成立了护理小组专人值守。此刻,又一道难题挡在了医护人员面前:对于气管内瘢痕增生重度气管狭窄危重患者,原则上应该用硬质支气管镜进行旋切,以快速打通气道,但医院并无硬质支气管镜。软质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操作速度较慢,操作过程中一旦发生出血、分泌物或组织脱落导致气道完全梗阻,处理突发状况困难极大,患者死亡风险较高;另外软质支气管镜进行电凝治疗对吸氧浓度要求也很高,采用先进的“ECMO”等技术可以保证手术安全性,但患者及家属又无力承担高昂治疗费用,医护人员陷入了两难。此时,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再次出现呼吸性酸中毒并逐渐加重。

生命危在旦夕,必须分秒必争!马壮主任果断决定,采取软质支气管镜进行床旁介入治疗。在麻醉科的全程协助下,呼吸科ICU团队及支气管镜介入团队密切配合,马壮主任凭借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术,运用支气管镜电切刀、高压球囊、冷冻刀等成功解除气道不全梗阻,镜下可见气管狭窄最窄处直径不到5毫米。术后,患者迅速恢复清醒,呼吸困难症状完全消失。患者及家属为医护人员竖起了大拇指。

马壮主任提醒,有此类病史的患者,一旦出现逐渐加重的喘息呼吸困难症状需高度重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 樊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