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把山寨应用程序挡在手机之外

中国质量新闻网

关注

转自: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工业和信息化部反诈工作专班近期发现,一些不法分子盯上了知名厂商应用程序(App)的品牌和数据价值,仿冒出各种山寨App。这些山寨App往往通过广撒网的形式提高安装率、保留率,同时想方设法规避监管。如果用户下载使用了这些山寨App,会面临个人信息遭泄露、钱财被骗取的风险。

事实上,山寨App并非新事物,早在智能手机流行初期就已经存在。据了解,仅2021年,苹果App Store就封杀了6.35万个盗版App。凭借封闭生态,号称安全系数更高的苹果App Store尚且如此,处于开放状态的安卓系统,当面对海量山寨App冲击时,更是难以招架。

山寨App层出不穷,与其技术门槛不高有关。对于成熟的山寨软件开发者而言,几天时间内就可以做出一套前端框架。服务器、源代码、域名、服务商等内容的创建,通过网上租赁的方式就可以解决。比如,一款苹果应用商城上线的借贷类App,有的山寨App从业者报价5000多元,能达到1∶1级别的复制。若仿冒一些上市公司的App,报价可以达到3万元,20天就能完工。与此同时,许多应用商店存在管理漏洞,审核不严,山寨App很容易过审上架。山寨App制作成本低、利润高,已形成一条隐秘而稳定的黑色产业链。

针对山寨App乱象,相关部门一直在加大监管打击力度。国家网信办反诈中心于2022年发布的数据显示,4.2万个仿冒App受到排查打击,并被纳入国家涉诈黑样本库。工业和信息化部反诈工作专班会同有关部门开展App反诈电子标识试点工作,从2023年9月至今,累计监测发现了大约1.7万款仿冒App。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反诈电子标识试点工作正从金融类App防控扩展到政务App,进一步强化涉诈App的研判覆盖面。

为了进一步加强监管,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23年8月发出《关于开展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工作的通知》,要求在中国境内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的App主办者,应当依照相关规定履行备案手续,未履行备案手续的不得从事App互联网信息服务。根据该通知,今年4月至6月底,电信主管部门组织对App的备案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对仍未履行备案手续的App将依法进行处置。

山寨App屡禁不止,除了发布和下载App的软件服务提供平台审核不够严格,山寨App制作推送手段隐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App应用市场标准规范不健全,存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惩处,违法成本较低。由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委托成立的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工作组曾撰文指出,界定什么是“高仿/山寨”App一直是个难题。目前,虽然应用商店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监管要求对App进行审核和管理,但出于市场竞争考虑,为了吸引更多App进入自家应用商店,有时会有意放松审核。

因此,要根治理山寨App乱象,必须完善相关标准规范,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常态化监督管理机制。有学者建议,应首先确立判断“高仿/山寨”App的标准,同时明确审核主体、审核流程,确保审核公正性。应用市场平台应当承担审查义务,加强审核,如对App进行实名登记,并严格监管;正版官方App应加强监测,一旦发现山寨App或网页等立即举报。在此基础上,平台和App开发商、应用商应加强沟通,并与监管部门配合,推动应用市场形成基于牌照或许可的App管理机制。没有牌照或许可的App一律下架,有牌照和许可的也要检查App业务是否超出经营许可范围。广大消费者要提高警惕,审慎分辨App真假,发现问题主动向有关部门举报。

《中国质量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