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冉老汉三次创业

贵阳日报官方微博

关注

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葛永智 阙成岱

在梵净山腹地东麓的松桃自治县孟溪镇太平山村,年过花甲的冉敏,如今又迷上了种茶。一提补植、套种,语调都会高三分。为了发展茶叶,冉老汉甚至在茶山上修建了茶庄和加工厂。

“不能以破坏生态追求财富,大伙都另寻发展之路,现在种茶又加工茶,绿色无污染,市场好着呢!”他笑言,自己第三次创业,除了让乡亲们的钱袋子更鼓,也要把生态保护好。

冉敏生活的地方,山川相连,植被茂密,锰矿储藏量丰富。过去,村民以采矿、卖矿为生,他便是最早的矿商之一。

2001年,不甘于矿工的身份,冉敏承包下一座锰储量20多万吨的矿山。利用4年矿工的经验,他聘用30多名工人,开始首次创业。

铁锹洋镐,传统的手工开采虽缓慢,但卖矿还是增强了冉敏的信心。“锰矿最低品位都达到15%,很多企业都排队收购。一年有多半时间是属于手里有钱买不到矿。”

陆陆续续,孟溪的锰矿被30多家矿商分包,每天开采的锰矿堆成山,高峰期甚至有上百吨,多数转卖矿石的村民也跟着成了“矿豪”。

很快,冉敏在镇政府的帮助下自主成立化验室,检验锰矿品位,掌握售卖的主动权。两三年工夫,他就建成了锰粉厂,过上了月入过万的生活。

可好景不长,由于开采过度,锰矿供过于求,价格低廉蔓延至整个“锰三角”地区。“有矿不敢挖,只能在矿山里打巷道,等行情好时再开采。”冉敏回忆。

因为市场,冉敏只能“一心三用”,他投资加油站、医院,二次创业以维持矿山正常运转。

随后,在三和、武陵、荣华、鑫旺等电解锰厂相继加入松桃锰行业发展方阵后,孟溪又掀起了新一轮的锰矿开采高潮。可矿山“求财”背后,生态“重负”凸显——资源枯竭、山体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废矿堆积、水质变差。

2007年至2014年,孟溪镇对锰矿开采过早的青石村进行整村搬迁。矿山移民的同时,各方协力实施山体修复、土地流转、发展飞地产业等工程,为矿山“疗伤”。

冉敏响应号召,随着矿商们一道撤出矿山。在政府的帮助下,有人在附近的农业产业园就业,有人外出务工。有着浓厚家乡情怀的老冉,决定带着矿山工人继续创业。可矿山已枯竭,出路何在?

2017年,冉敏瞄准太平山村150亩荒废茶园,开始第三次创业。

这次的开头,极富仪式感——他聘请村民挖掉半山腰过去的茶园,种上单行双株毛尖,但唯独留下山顶两行老茶树。“它们有50多年历史,见证了孟溪锰矿的发展变迁,保存算是作为念想。”冉敏直言。

而后,冉敏成立公司和加工厂,经过科技特派员现场指导,茶园已应用地布除草、农家肥和专用肥、灯光诱杀虫害等管护措施,并推广田间肥水管理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新技术,主攻生态茶种植与生产。

“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加就业和提高茶叶品质。”冉敏算过一笔账,茶园管护、茶叶清洁化生产,仅仅是每年的工资性支出,就超过了20万元。

向绿前行,点绿成金。孟溪镇党委书记姚许静介绍,该镇按照“党建引领、服务产业、强村富民”的原则,鼓励企业、群众因地制宜发展既有较高生态效益又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生态产业,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频共振,为孟溪可持续发展增添新动能。

随着一个个农业项目落地生根、一项项科技广泛推广,如今的孟溪镇逐步形成生态产业发展新格局,蓬勃生长的黄金蜜李、猕猴桃、香菇、油茶、茶叶等生态农业,正改变着4.7万村民的生活。

茶园和加工厂走上正轨后,冉老汉对于助力家乡建设又有了新的打算:把产业全权交给老员工陈波、开设农产品直营店帮助村民销售土特产、打造一些知名黔菜品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