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撑好“保护伞”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伴随科技飞速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正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力量。截至2024年3月末,已有801.7万人被纳入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范围。然而,这对于我国超过8000万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规模而言,实现保障目标仍任重道远。

李海楠

多部门政策联动,为超过8000万规模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撑起、撑好“保护伞”,正在成为新的民生保障目标。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五一”假期,南京某外卖骑手受益于职业伤害保障后重返岗位,用务实忙碌的“日常”诠释着劳动节的真谛。此间亦道出了数以千万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久违的踏实心态。

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是国家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创设的一种新型工伤保险,由平台企业缴费,就业人员个人不缴费。其保障范围和情形、待遇标准和水平,与工伤保险基本保持一致。自2022年7月起,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7省市的美团、饿了么、闪送、货拉拉、曹操出行等7家平台企业开展试点。

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3月末,已有801.7万人被纳入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范围。然而,这对于我国超过8000万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规模而言,实现保障目标仍任重道远。

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目前,全国职工总数4.02亿人左右,其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达840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1%。可见,伴随科技飞速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正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力量。

依托网络平台,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电商主播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参与社会生产,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这些劳动者在面临职业伤害时往往缺乏足够保障。

与传统劳动者相比,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工作性质、工作时间、劳动强度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通常采取相对松散的合作协议或派遣、代为管理等形式替代劳动合同,客观上导致这一群体在面对职业伤害时,缺乏足够保障。

为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国家和社会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为这一群体撑起坚实的“保护伞”——从2021年7月人社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到出台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重点群体专项权益保障政策,再到2024年2月发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规则公示指引》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服务指南》,政策联动编制的安全“保护伞”覆盖范围与日俱增。

至此,通过政策联动和试点推进,已经为破解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难题提供了鲜明路径。

首先,各部门根据各自职责、专长,制定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比如劳动部门负责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明确保障范围和标准;保险部门负责实施保险制度,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意外伤害和医疗保险;医疗部门负责提供及时的医疗救治和康复服务。这种明确的职责分工,确保了各项政策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其次,政策联动和地方试点在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流上做好“文章”。通过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各部门、各地区和平台之间实现信息互联互通。这不仅有助于收集、整理和分析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相关信息,更为制定保障政策提供了真实数据支持,以便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当然,全社会也要对现阶段存在的一系列阻碍政策联动顺利贯彻的现实挑战加以清晰认识。比如,如何更加高效地加大政策联动执行力度、提升平台企业参保意愿等,以便进一步推进保障措施落地,持续提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保障水平。

相信通过试点地区不断探索和实践,未来,围绕跨部门加大政策联动和监管执法力度等可为举措,将共同构建起一个有机的联动体系,为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职业保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