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智库之声|向“海”而行!新质生产力逐梦“深蓝”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上观新闻

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必须回答好的时代命题。它不仅是“数字”生产力、“绿色”生产力,还是“蓝色”生产力。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加快培育发展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

山东省是海洋大省,打造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海洋领域大有可为。在山东省科协与大众日报社联合举办的海右论道“新质生产力”智库沙龙中,省智库决策咨询专家,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海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景帝指出:“海洋经济是山东发展的一个‘长板’,山东在加快发展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46个“国字号”海洋科研平台集聚山东,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崂山实验室入轨运行,全省海洋领域国家和省级领军人才位于全国前列。以海洋电力、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工程装备为代表的海洋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为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蓝色引擎”。以青岛渔业的三个“1号工程”为例,全球首挺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打造出首座”深海渔场 ”。“深蓝1号”作为我国首个也是全球最大的全潜式深远海养殖装备,可同时养殖30万尾三文鱼。“蓝钻1号”作为我国首座深远海大型管桩养殖围栏,养殖水体约16万立方米,能抗12级台风、9米大浪,更集成了饲料投喂、鱼苗投放、渔获起捕、自动监测等多项技术,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管控。青岛以深远海养殖装备为支撑,正在加快引领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兴起。

随着海洋发展的方式由粗放型逐渐向集约型转变,科技创新要素在竞逐“蓝色赛道”的重要性逐渐凸显。陈景帝表示,山东坚持推进高水平海洋科技自立自强,努力把海洋科技优势转化为经略海洋的山东实践。

产业的协同联动是推进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要措施。威海第一产业围绕种业、远洋渔业、海洋牧场,第二产业聚焦水产加工(预制菜等)、海洋装备、海洋电子信息,第三产业除了常规的滨海旅游,还包括海洋碳汇等。陈景帝教授带领海洋生物材料及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团队,长期聚焦海洋生物材料,海洋食品、医疗器械协同内源性康复系统、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等优势特色内容开展研发工作。团队主要围绕贝壳、贝肉、海鞘外被囊生物医药的深层次研发与应用,旨在将富含钙源和生物活性因子的鲍鱼壳资源转化为高效、低成本的骨修复材料,首创可控酶解富集肽技术实现牡蛎多肽自组装和皮肤无痕愈合新思路,从海鞘被囊回收开发利用其丰富的纤维素资源出发,规模化开发利用其药用价值,将所提取的海鞘纳米纤维素转化为高效止血材料以及骨支撑材料,不仅为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带来了崭新的治疗途径和希望,同时也体现了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深刻思考。除此之外,通过产业协同联动带来的“红利”还有很多,如烟台海阳市东方航天港已组织保障海上发射任务9次,在航天项目的带动下,当地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以及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大家一起干”。“从山东、河北、天津到东北,陆海联动,农业海洋协同发展。从环渤海串起东北,进而影响东北亚,形成特色湾区。同时需要留意点、线、面的影响,由点到面,区域协同发展海洋经济,打造山东特色、区域特色。”陈景帝表示,从目前整体区域发展和协同来看,形成区域优势非常重要,要以技术革命性突破带动产业深度转型,从而影响生产要素配置,形成稳定有后劲的新质生产力。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陈巨慧 实习生 张树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