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以身试“虫”,他们致力于全球疟疾防控——记“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抗疟援外医疗队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中国科技网

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通讯员 孟楠 廖晓键

“你们什么时候再来开展全民服药?村子已经很久没有疟疾了,现在又慢慢开始出现,希望中方尽快来帮助我们控制疟疾。”科摩罗Oussivo村村长的期盼,让谢炜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感到骄傲。

谢炜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抗疟援外医疗队的队员之一。他们在非洲坚守数十年,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支深入海外开展青蒿素防治疟疾的援外医疗队。今年,该医疗队获评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把“中国方案”推广到“一带一路”国家

疟疾与艾滋病、结核,被称为人类三大传染病杀手。当前,非洲仍是全球疟疾防治的“主战场”。

 有着“月亮之国”美誉的非洲科摩罗,曾遭疟疾肆虐。在当地人眼里,疟疾曾是“带来哭喊鬼叫的瘟鬼”。5岁以下儿童甚至连名字都不取,这是因为儿童的疟疾死亡率非常高。

2006年,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抗疟援外医疗队来到科摩罗,协助开展一项从源头快速清除疟疾的计划。

当时,人口不到80万的科摩罗,却有10万多例疟疾患者。“我们把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理论应用到青蒿素复方防治疟疾领域,形成了‘全民服药、群防群治、灭疟求本’的中国特色疟疾防治方案,帮助科摩罗实现了疟疾零死亡,疟疾全年发病率下降98%,从控制疟疾阶段进入预消除阶段。”医疗队成员李国铭介绍。

科摩罗的成功使得青蒿素复方快速灭源除疟的方法在更多国家推广。扎根非洲20年来,医疗队将中医智慧开创的“中国方案”推广应用到科摩罗、多哥、巴布亚新几内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被多国政府授予荣誉勋章。他们自主研发的青蒿素哌喹片,让全球3000余万疟疾患者受益。

创新抗疟疾方案

科摩罗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实现从疟疾高度流行区向疟疾低度流行区的转变,离不开医疗队创新性提出的“全民服药、群防群治、灭疟求本”策略。

然而,“全民服药”也意味着没有疟疾症状的人同样要服药,科摩罗人是否愿意呢?

最初,当地居民不理解,质疑道说“没有得病为什么要吃药?”“这药有没有毒呢?”医疗队每天起早贪黑,挨家挨户搞科普,拿着喇叭一个村一个村地喊。每到一个村庄,他们甚至首先带头服药,让当地人亲眼见证药物的安全性。接着,他们再说服政府官员、宗教长老、村长等有威望的人带头服药,局面才得以慢慢打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帮助非洲抗击疟疾中,医疗队还着力协助当地建立疟疾防控系统。

5月3日,打开电脑,轻点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疟疾监测和预警系统,远在广州的医疗队成员、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新安实时查看到当地的疟疾发病情况。

“这是我们针对当地人口的基本信息不全、疟疾信息管理落后现状建设的系统。”黄新安介绍,该系统正式实施不到1年,已采集到该国约55%人口的基本信息,收录了自2017年以来的疟疾病例信息,实现对全国病例的实时监测和疫源点的地图可视化,被当地各级疟疾防控部门应用于精准防控。

截至2024年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已在5个非洲、南太疟疾流行国家建立了国家级中医药中心,为当地培养了十余支专业化抗疟队伍。

三代人的接力

在抗击疟疾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一代又一代广中医“青蒿人”前赴后继,把青春和汗水挥洒在非洲大地上。

多年前,为了研究有效的抗疟办法,第一代“青蒿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李国桥不惜以身试“虫”,曾两次将带有疟原虫的血液注入自己体内。

第二代“青蒿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中心主任宋健平,在柬埔寨一待就是5年。没有干净的饮用水,急性胃肠炎、肾结石以及登革热等疾病不时威胁着他。最可怕的,还有被埋藏在各条路上的地雷。

如今,第三代“青蒿人”中的80后、90后,已扛起一线科研和抗疟的大旗,担负起消除疟疾的重任。

2007年,邓长生与妻子领结婚证3天后,便跟随宋健平搭上了去往非洲的航班。2017年,“90后”的圣普抗疟组组长李明强,1年多内,走遍了该国每一个村庄,走坏了4双运动鞋,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

“最浪漫的时光,就是在异国携手抗疟疾。”李国铭的妻子刘瑞媚曾与他并肩在多哥和科摩罗工作。

随着疟疾得到有效控制,医疗队也赢得了民心。“当地村民烤上刚捕捞的鱼,一家一点凑成一锅米饭,硬要请我们吃饭。”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完成人群带虫率调查后,舒磊感受到村民的热情。

“这几年的抗击疟疾经历,我更加深刻体会到‘人类健康共同体’的深刻含义。”再过一个月,李国铭又要和同事再次前往科摩罗,用中国智慧为全球健康治理体系贡献力量。

(受访单位供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