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搭建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高速通道

媒体滚动

关注

由政府、行业协会共建的天津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转化产业化公共平台日前正式启动运行,旨在搭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高速通道,探索医疗器械领域科研成果加速孵化的又一路径。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装备及器械产业高速发展。不断扩容的市场规模反映了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领域需要,也对高端医疗装备器械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统计估算,2023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接近1.3万亿元。在此背景下,推动科研成果加速落地转化,对于夯实相关产业基础、提高产品竞争力意义重大。

为“实验室”与“生产线”架起桥梁

近日,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天津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天津市东丽区人民政府、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五方共同签署了《共建天津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转化产业化公共平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宣布成立高端医疗器械创新研究院。

在此基础上,研究院将与多方合作共建创新转化产业化公共平台,搭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高速通道,打造医疗器械技术创新“策源地”、研究成果“孵化器”和产业服务“生态圈”,推动医疗器械产业成龙配套、成链成群。

据悉,高端医疗器械创新研究院由上述五方秉持“共建生态、共促发展”理念,共同发起设立。创新转化产业化公共平台则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机制,建设公共、开放、共享的研发创新、小试中试、通用制造、应用场景、投融资五大创新服务平台,并成立检验检测、法规事务等九个共同体作为专业支撑,力争构建起从研发、孵化、转化到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及市场营销的完整生态,为产业聚集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作为平台共建联合体之一的天津九安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毅表示,天津科教与医疗资源丰富,拥有发展医疗器械产业的巨大潜力,天津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转化产业化公共平台汇聚各方力量,有望帮助更多企业进入医疗器械市场。

事实上,我国高端医疗器械生产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达36675家,其中,可生产第三类医疗器械的企业2670家,同比增长15.48%。从产品首次注册数量来看,2023年,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首次注册数量达到2079件,同比增长12.74%;从高端医学装备领域招投标情况看,2023年国产品牌中标总金额占比为34.7%,比上年增加2.7个百分点。

“加速医疗器械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已经成为拉动相关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的必要举措。”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姜峰说。

转化之问仍待继续破题

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发布的《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报告显示,2022年时,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就已跃升成为继美国后的全球第二大市场,彼时规模就已近万亿元人民币,近7年复合增速达到17.5%。

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装备和信息化设施迭代升级,鼓励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快医学影像、放射治疗、远程诊疗、手术机器人等医疗装备更新改造。

政策出新,为行业发展注入了又一剂“强心针”。但客观来看,我国相关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依旧存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的情况相较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合计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的25.3%,超过四分之一。而与之相比的是,二者的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5%和14.3%。

业内专家认为,当前科研成果转化普遍面临几个难点。科研项目与市场需要“两张皮”的情况长期存在,部分研究者输出大量论文与专利,却与一线企业的需求不相匹配,或是缺乏产业化意识,使得技术沦为“沉睡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训明曾公开表示,2002年至2021年北京医疗健康领域的专利申请量为30698件,其中转让专利1105件、许可专利139件,转让率和许可率分别仅为3.6%和0.5%,同期美国的医学领域成果产业化率却超过50%。

数据差距的背后,是医学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的严重不足,这既与医疗领域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相关,也与相关领域专业化投资力量的缺乏直接相关。

《“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医疗装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主流医疗装备基本实现有效供给,高端医疗装备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形成对公共卫生和医疗健康需求的全面支撑能力。到2035年,医疗装备的研发、制造、应用提升至世界先进水平。我国进入医疗装备创新型国家前列,为保障人民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监事、天津高端医疗器械创新研究院理事长顾汉卿认为,面对公民健康需求和临床的迫切需要,探索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前沿技术的产业化,需要更多领域的力量共同支持。

融合发力共解转化难题

业内人士认为,高质量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是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战场,是实现中国高水平医学科技自立自强的源头活水,也是新质生产力在医疗领域的场景实践。因此,以医学科技产业化为导向,提高医学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是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方向。

姜峰表示,以此次的产业化公共平台为例,能够促进临床专家、工程师、市场分析师、战略投资者等相关主体的共同对话,围绕关键技术问题,形成系统的工程化解决方案,最终让产品真正解决临床的痛点、难点。

刘毅等业内人士则认为,医疗器械行业还应加强医工结合领域的研究,如智能医疗器械、数字医疗、人体生物力学、生物医药制造、生物材料等。“比如结合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的优势学科,令每一个专业都能够结出果实,这样就能形成项目开辟、投资入局、人才吸引的循环。”

专家表示,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制度设计,合理划分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制造出更多能够服务于临床的医疗产品,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坚持自主研发,技术不受制于人,跨越从跟随到模仿再到原始创新的阶段,方能实现医学科技成果的源头技术创新。

一段时期以来,全国多地已从制度层面对医疗相关机构的成果转化提出指导性意见,对医疗卫生机构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提出了操作指引。

“通过持续不断地探索,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中国能够在相关领域向世界先进水平发起挑战。”刘毅说。

(参与采写:隋福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