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洋蔬菜”不愁销?一场田埂上的课题研讨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上观新闻

交汇点讯 4月25日傍晚,位于靖江市生祠镇利珠村的蔬菜种植基地,一群人顶着大风,围着足有一人高的作物,边手机抓拍边展开讨论。这是由省城乡规划设计院规划师、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等组成的乡村振兴课题研讨组,当天下午到访的第三个乡村。专家们深入乡野,和种植大户、村干部们展开田埂上的“头脑风暴”。

农时不等人,谷雨是一年春种关键期,种植大户张炳华带领团队热烈欢迎,“专家们多到田间地头看,多帮我们解决问题。”眼前的蔬菜看似仙人掌叶层层包裹,又有硕大绿色花朵,有人立即用手机识别,“叫洋蓟,一种洋蔬菜。”张炳华上前介绍:“国外有‘蔬菜之皇’美誉,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属‘药食同源’类蔬菜,是一种高附加值农产品,富含洋蓟素、绿原酸等营养成分,很多护肝药物用作原料。”省城乡规划设计院规划师闾海发问:“市面上不常见,能否确保销路?”又有专家知道国内云南有过种植,只是江苏之前没有种植成功,提出困惑:“怎么想起来规模化推进?”村党总支书记冷红明接过话题:“目前省内规模化种植洋蓟的仅有我们利珠村,主要销往大型超市以及华东地区西餐厅、素食餐厅等。”

冷红明在村书记的身份之外,还是靖江市老科协服务中心理事,谈及布局这种“洋蔬菜”的缘由,冷红明打开话匣子:张炳华是学农出身的专业人才,他的公司乐于探索蔬菜种植蓝海,与利珠村“村企共建”多年;2022年初,村集体出设施和土地,96个大棚共102亩,由张炳华团队出好品种、技术及管理养护,双方共同推进销售。

“从最初引进洋蓟种子到如今规模试种成功,花费了近三年时间。”张炳华和专家们交流时不讳言这一“舶来品”并不好种,因为获取种子依赖进口,国外种子公司对种植环境和资质有严格要求,会不定期来村里实地考察,种植方面的挑战,一是洋蓟的种子得在8月高温季节下,用低温环境催芽,40天才可移栽,二是要把土壤按种植要求调配成适宜洋蓟生长的成分元素,三是洋蓟不耐寒潮,得把握好冬天的保温保暖细节。

“好在这个春天,洋蓟已开出花蕾,顺利‘扎根’利珠。”一同参加课题研讨的靖江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展旭东表示,张炳华和团队带领采用有机种植方式,并与专家多次试验,最终确定以豆饼粉和鱼蛋白作为追肥的最佳种植方案。

“我们每株洋蓟可采摘20个花蕾,产品价格每斤在35元—40元,亩产效益超万元。”对于现场专家们聚焦的销路,冷红明表示,村里和种植团队做足市场调研;而且洋蓟在国内一线城市如上海等大型商超一直有售,上海外籍人士、海归云集,熟悉洋蓟这种健康蔬菜,基本是沙拉“标配”,“叶片加工,花球直接销售到市场,预计明年5月,我们利珠洋蓟就能全面上市。”酒好也怕巷子深,冷红明透露,为让更多人了解村上推进的这种洋蔬菜,他还带领村干部整合电商资源,请“新农人”电商主播带货科普,同时积极畅通洋蓟上线各农产品电商平台,拓宽线上下销售渠道。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倪敏 文/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