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电影行业复苏进行时 如何破题融资难

中国经营报

关注

本报记者 张靖超 北京报道

4月22日,《中国电影投融资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2023》”)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正式发布。

《报告2023》指出,在2023年,国内电影市场整体快速回暖,行业产能迅速拉升,全国共备案立项的影片数量为3008部,同比增长60.34%。同时,投资机构继续试水,资本合作意愿加强;银企的合作日益稳定,担保条件逐步放宽;内容创作重回主流,企业融资回归理性。

不过,《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在私募融资方面,特别是非上市公司,2023年的私募融资数量只有18起,是近几年新低,甚至不及疫情期间数量最少的2020年(25起)。对于私募股权融资的具体额度,在公开额度的融资中,2023年有7起为千万元级别,多于2022年的4起;但相比2022年仍有2起亿元级别的融资,2023年则为零。

市场资金仍不充裕

2023年A股的走势承压,但影视传媒板块的涨幅却位居申万一级行业的第二名。这对于经历了三年疫情冲击的电影产业无疑是一种鼓舞。

《报告2023》显示,A股的上市影视公司去年的整体融资金额为382.93亿元,为2020年以来最高。在上游拍摄制作方面,2023年共有792部故事片,也为2020年以来新高。

不过相比于2019年,复苏的暖意还有些迟缓。在影片备案数量上,2015年—2019年都在3300部以上,2023年则刚刚跨过3000部门槛;2018年与2019年国产故事片的生产数量分别为902部、850部,也多于2023年。

私募融资方面,2023年为2017年以来最低;A股影视行业上市公司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的企业数量和融资事件数量也基本与2020年、2022年的情况持平。

“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恢复,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们很多影片是以往很多年积压到2023年的。2023年影片投产的数量跟大片的规模都欠缺,将直接影响2024年电影市场的产出。现在已经是4月份了,目前开机的大片还不足。对2025年的春节档甚至暑期档都是有影响的。”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人兼总经理于冬在投融资论坛上说。

于冬在现场算了一笔账:“2019年的时候,中国内地电影市场总票房约为640亿元。在不增长的情况下,2020年到2022年,就按640亿元乘以三来计算,应该产出大概1900亿元,但这三年真正产出了不到900亿元,所以我们这三年失去了1000亿元。1000亿元是什么概念?也就是30亿人次的观众。所以在这三年之后,我们需要拿出更大的力气来敢于投产,敢于做大片,做有特色的影片。”

但从多位从业者的反馈来看,现状并不乐观。

“这两年最大的感受其实就是两个字——缺钱,这是最直接最大的感受。跟2019年以前相比,在感受上应该是天壤之别了,在那之前,我们投产的项目可以说是资金多、项目少,但是现在明显感受到了环境的变化。”坏猴子影业CEO、上狮文化CEO王易冰这样说道。

“我觉得从去年开始也有很大的感受,就是拍大片的机会少。”导演张末分析道,“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特别理解,这也是资金的问题。当你投入的资本没有得到回报的时候,很多投资方、出品方就不敢再撒网式去投入。但我希望资本运作能有一个更健康的回报。”

非标品的融资困局

相比制造业,电影、剧集等难以成为标准化的产品,这也注定影视工业化的难度要高于制造业。

“电影这个产品本身有它的一些特点,我自己管它叫非标准化,因为没有两个一样的电影。电影在生产的过程当中,我们可能也很难寻找到一些所谓的工业标准。它不像生产一个沙发或者做一个杯子,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生产标准。而电影的生产过程中这种标准就很难建立。”王易冰说。

“我们说缺项目或者缺资金,但是说实话,市面上流动的剧本并不少,为什么最后成片下来的就那么几个?中小电影没有一个标准,在没有标准的情况下,很多人吃不准,吃不准的前提还是因为资金不够,资金不够就不愿意去冒险。”张末分析道。

对于电影融资的难题,华纳兄弟探索集团中国区原总裁赵方建议:“单片总是有风险的。我觉得制作方也可以想一些办法,就是片单融资,而不是单片融资。比如说一位导演最近十年可能有三四部影片开拍,有自己的安排和计划,有不同类型的影片在他的计划中,有的可能是非常有创新性的、实验性的,但对于艺术和本人都是一种突破和挑战,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多元化的文化,还有格局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如果让我们投资方可以投导演的一系列的作品,对于投资方的投资安全来讲也是一个保障,对于导演来说也是一个特别大的支持。”

赵方也提出,可以借鉴好莱坞完片担保制度的经验。“从字面上来讲,就是保证制作团队要在规定的时间、预算之内,非常保证质量地完成一部影片,并送交到发行方。但是我觉得还有一个隐性的作用,它其实是对一个独立第三方项目的背书,尤其是对于行业外的资金。因为完片担保公司都需要非常专业的团队,甚至比制片人更懂得制作管理流程、会非常好地判断剧本的质量。本身电影行业就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所以如果有这么一个独立的、非常专业的机构是非常必要的。”

作为电影行业外的金融机构,北京银行在过去几年里,支持了《长津湖》《战狼2》《你好李焕英》《满江红》《流浪地球》这五部位列中国影史票房前十的电影。因此,北京银行对于电影投资有着自己的认知。

“我们跟电影行业打交道这么多年,我也发现了一个特点,哪怕导演、出品人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已经做得非常好了,他们对于未来的票房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其实心里还是比较忐忑的。所以我们更多是选择与靠谱的机构、靠谱的人去合作。我们支持的不是单独的一个片子的拍摄,而支持一家企业,从而规避某一个片子的不确定性。”北京银行副行长戴炜说。

(编辑:吴清 审核:李正豪 校对:颜京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