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心理咨询没“治愈”反“致郁”?乱象得治!丨人民锐见

人民日报

关注

转自:人民日报评论

“花了不少冤枉钱,却没有专业辅导”“来寻求帮助,结果更致郁”……心理咨询行业的一些问题近期引发社会关注。

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加之信息过载、社交缺乏,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面对自身难以克服的特殊心理状况,不少人会选择及时寻找专业帮助,对心理咨询师的需求日益旺盛,相关机构大量涌现。有报告显示,近10年全国存续的心理咨询机构累计超过10万家,每年新增心理机构平均增速在40%以上。

但机构良莠不齐、咨询质量不高,让不少消费者徒叹奈何。有的为治病而来,却被灌了一肚子无用的“鸡汤”了事;有的面询费高达数千元每小时,但花了大价钱,问题却没有改善,难免有被“忽悠”之感,效果又难评估导致投诉难。还有机构打着心理咨询的幌子,搞起了相亲介绍、星盘算命甚至非法“灵修”……

心理咨询不是普通聊天,是一份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理应经过系统的学习培养和培训锻炼。然而目前心理咨询行业没有固定的准入门槛,一些所谓“咨询师”,只是读了几本心理学书,在机构里考个证,就堂而皇之加入机构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了。类似的“速成”咨询师,怎么能保证服务效果?

对于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消费者来说,迈出寻求帮助的一步已经很艰难。被一些求助者视作“救命稻草”的心理咨询,决不能任由少数机构和人员将其变为“敛财工具”。建立完善统一的人才培养、诊疗流程、收费等标准尤为迫切,有关部门要负起监管责任,补上发展漏洞、明确从业门槛、规范从业行为,让不合格、不合规、不合法的心理咨询机构再无空子可钻;对借心理咨询之名行诱骗欺诈之实、损害消费者身心健康的行为,更须坚决予以打击和惩处。

在扩大心理咨询服务供给上发力,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都能便捷地找到靠谱的医生或咨询师,才能更好呵护公众心理健康。而对于消费者而言,付费前还要擦亮眼睛,尽可能全面了解掌握机构和心理咨询师的相关信息。毕竟,只有建立了牢固的信任,才可能保证治疗效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