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91岁“守艺人” 传承“指尖上的非遗”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沈阳晚报

历时三年创作的《富春山居图》屏风剪纸画,12米长的《红楼梦的故事》、10米长的《清明上河图》、充满锡伯族特色的《喜利妈妈的传说》《锡伯族卫国戍边英雄谱》……近300件精美无比、让人叹为观止的鸿篇巨制剪纸画全部捐献!近日,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91岁老人李英杰将毕生所作全部捐献给了沈阳非遗数字博物馆,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这位了不起的锡伯族剪纸艺人。

91岁老人的纸艺人生

从“草根艺术世家”开启

剪纸是中国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刀尖儿上的艺术。在沈阳非遗数字博物馆,记者见到了李英杰老人,他向记者分享了他剪刀上的纸艺人生。虽然年已91岁,但李老身姿挺拔、精神矍铄,说话中气十足,思路清晰,除了听力有所下降,外表看来仿佛刚过花甲。究其缘由,用李老自己的话说,那就是“艺术人永远是年轻!”

李英杰于1933年出生在沈北新区,成长于一个“草根艺术世家”,奶奶关姝澄爱好制作窗花,乡亲邻里都爱用她的剪纸,爷爷则是石刻艺人。

李英杰的父亲李世纪继承了父母的技艺,在石刻、窗花的基础上,又创造出走马灯、驴皮影。每逢佳节张灯结彩,增添了锡伯族节日的欢乐气氛。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李英杰从小就喜欢上了写写画画。当爷爷奶奶做活时,总是围前围后,拿剪刀跟着瞎忙活。上学后,他又跟美术老师廖经世学会了简单的剪纸技巧,这一剪就是一辈子。

李英杰用一把刻刀,一生创作不倦,以剪纸的形式诠释了锡伯族民俗文化。他的作品《红楼梦》在第二届中国剪纸艺术节中获银奖,作品《清明上河图》在文化部第五届文博会上获工艺美术类银奖,还有数不尽的作品在韩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进行展出,并被多个博物馆收藏。

期待技艺传承

耄耋之年初心不改

李英杰是锡伯族剪纸艺术的传承人。李英杰告诉记者,锡伯族剪纸拥有北方剪纸的粗犷、大气、磅礴、豪迈等特点的同时,融入了游牧和农耕文明、东北民俗和萨满文化的特点。每一幅剪纸作品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锡伯族的习俗几乎都是由那一小片剪纸引发出来的。“剪纸是民间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任重道远。”李英杰说。

眼下,关于锡伯族剪纸事业的传承是李英杰最大的担忧。此前,他曾经和徒弟们开办过近百次公益培训,最终加入到锡伯族剪纸创作的徒弟也就十几人,能够将其视为事业的徒弟更是寥寥。李英杰表示,跟现在市场上电脑设计、机器批量加工的剪纸不同,手工剪纸费时费力,很难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他本人先后为剪纸事业投入了80多万元,但传承效果并不尽人意。自己已经91岁了,李英杰决定将毕生所作全部捐赠,包括历时三年创作的《富春山居图》屏风剪纸画,12米长的《红楼梦的故事》、10米长的《清明上河图》等。其中,《红楼梦的故事》整幅作品长12米、宽近0.67米,由黛玉进府、元妃省亲等12个红楼梦故事情节组成,几百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除了实物,李英杰还捐赠了自己全部的剪纸技艺。沈阳非遗数字博物馆将李英杰的毕生剪纸技艺用影像的形式,进行了全面记录。据了解,该博物馆精准著录着众多非遗传承人的“数字记忆”,不仅能再现非遗传承人非凡的精湛技艺,亦能展现老艺人们精益求精、执着坚守的“工匠精神”。

“希望锡伯族剪纸这个起源于沈阳、生成于东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借着科技的翅膀发扬光大,得到更多人的喜爱与传承。”李英杰满怀期待地说。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王彩丽 文并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