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独家|张颖为什么不同意朱啸虎的观点

中国企业家杂志

关注

中国企业家杂志

五年分红回本这种模式,如果覆盖到整个基金,更是几乎零概率,实操中是无法实现的。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梁宵

编辑|米娜

头图来源|受访者

一向快人快语的经纬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这次依然有话直说。

4月16日午饭后的那段时间里,他看到投中网对朱啸虎(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的采访报道——《金沙江朱啸虎:别下牌桌,别下牌桌,别下牌桌》。

采访中,朱啸虎透露了一个新操作:要求分红已经成了绝大多数早期VC(风险投资机构)的共识,在退出不明朗的情况下,他给LP(为投资机构提供资金来源的群体)的预期是五年分红拿回本金。

张颖在朋友圈转发了这篇文章,还半犀利半客套地,附了一段话,“朱老板很多观点我都觉得蛮好,也很认同别下牌桌,消费不能放弃,但这五年分红要把基金规模收回来,完全不认同,非常不靠谱的观点,哈哈。”

不到十分钟,第二条朋友圈紧接着来了。一共479个字,有底层逻辑,也有数据推演——对于理工背景的张颖来说,这不是什么难事。

但依然言犹未尽,张颖又补发了一条,“真正有段位的美金LP是不会接受或者相信一个基金什么5年之内通过分红可以回本这种观点……”

一小时内,张颖连发三条朋友圈,这只是台前的较量。幕后的故事是,几乎在同一时间,他把同样的内容发给了与朱啸虎,“我们很熟,有啥说啥不会影响关系”。

朱啸虎与张颖都是明星投资人,两位以同样强悍的个性驰名圈内:一个投资风格如同其名,被同行形容为“就是呼啸而来的老虎”;另一个,一度把“凶悍”挂在嘴边,被媒体评价为“生猛如虎”。

但两只老虎的对阵,并非简单的意气之争和概念之辩。就像一位创投圈内人士所言,两人的争论之所以引发关注,是因为大家都处于同样的转型路口。两人观点的交锋,也正代表了中国风险投资机构当下的共同困惑与集体追问:

分红已经成为早期风险投资的共识吗?这会颠覆传统的风险投资逻辑吗?如今的风险投资机构该何去何从?

4月18日,《中国企业家》杂志专访了张颖,就这些问题进行了交流。

以下为张颖的观点整理:

分红更像债权投资,根本不是风险投资

什么叫风险投资?是看好一个潜在机会,早期冒险投进,最终收获回报,所谓高风险对应高收益。而分红,则是在约定的投资时间结束后拿回本金或收益,这更像债权,根本不是VC/风险投资。

举个例子,像OpenAI、SpaceX这种面向人类未来的公司,怎么可能通过所谓的“分红模式”成长起来,以这种模式投资其中的机构,又如何能取得对应风险的超额回报?

在风险投资中,分红是一个非常边缘的辅助手段,经纬在某些条款中,也有相应的安排。对于这种方式,大家讨论起来、重视起来,然后积极应对,在实操中去落地,这是一件好事。

头部机构,不管是美元还是人民币,没有一家会把分红变成一个主流渠道,如果只是把本金拿回来有什么意义?我们还是要相信资本市场,相信在大领域里面还会出现像理想、小鹏这样的机会,相信还有大退出的可能,然后有足够的心态去拥抱其他可能性,比如说并购收购。而分红只是非常边缘的辅助手段,作为主要手段这一点,是不存在什么共识的。

实操角度,“分红回本”的概率极低

从投资本身的商业逻辑来说,分红本身也充满了矛盾,站不住脚。

从企业角度来说,能够分红的公司,聚焦在消费或者利润率很高的某个行业,且有不错的利润收入,这种好公司会有很多投资机构抢着进入,你觉得创始人会拿谁的钱?是那些着眼企业长期发展,不在意分红的投资机构?还是希望以占股方式进行投资,同时还要求分红的机构?

那假设投早期。企业当时还没有收入跟利润,签了分红条款,然后过了两年,当企业有了收入和利润,机构也许能回流一部分钱。但如果企业继续发展,继续融资,新的投资人肯定对分红条款有意见,要求拿掉该条款。而早期投资人要么放弃分红条款,要么要在高估值点和新投资人沟通,卖掉老股。这是极其特殊的情况,实际执行复杂度很高,不能作为机构化投资的常态考虑。

而且,一般企业如果真正发展得好,到了可以分红的阶段,同时也意味着已经触到了增长天花板,企业第一要做的,是要把钱投入到业务再发展上,为什么要分红呢?

退一步说,就算企业同意分红条款,也不可能拿出100%的利润,顶多30%,还是分给很多投资人,那么分到一家头上的只是杯水车薪,凭着这些钱五年回本?怎么可能?当然,除非基金规模非常之小,但那样做,机构化投资的意义是什么呢?

所以,从严谨的角度来说,不是说这种项目一定不存在,但它是低频存在,不适合机构性的打法。对于一家投资机构来说,假设3~4年的投资期,你会投到好苹果,甚至非常好的苹果,但也面临的可能性是,其他是一大堆烂苹果,所以要保证好苹果倍数足够高,才能满足整个基金的收益。

所以五年分红回本这种模式,对于单笔投资的可能性都很小,如果覆盖到整个基金,更是几乎零概率,实操中是无法实现的。

当我们讨论分红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分红”的说法对很多人来说,算是一种心理安慰,创业者可能想着拿到投资,能通过分红还款;投资人想,找到合适的项目,通过分红收回本金;LP会觉得哪怕基金没有退出,投资本金也能分回来,对吧?但如果考虑到实操性,这些都不成立。

或许对一些规模比较小、没有足够弹药的投资机构来说,“分红”是缓解当下焦虑的一个救命稻草,可以让他们先留在牌桌上。这个没错,每个人都想留在牌桌上,但重点还是要构建足够的能力。比如对于机构来说,分红的说法可能会吸引到一些LP的注意力,但是最终人家看的还是机构业绩、资金投向、团队能力……最终也不会对一个机构的融资有实质性的帮助。

最后能否做出卓越业绩,一定跟是否投到好的公司直接挂钩,而不是分红。

破局的根本,是要投到好公司

今天的投资,已经从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时代走到了科技同频、政策同频的投资时代。投资策略确实需要改变,机构也要问问自己,要继续坚持在天使、早期阶段,容忍更长时间的等待,还是要在中后期迭代认知、尝试下手,或者观望不动,这些都是决策,对应不同的选择和方法论。

但有一点是不变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要做机构化投资,要通过一个投资组合来达到一定的收益倍数,唯一的可能就是要投对公司,然后让公司快速成长,获得对应于风险的价值。

所以破局的根本,就是要投到好公司,这个依旧是所有关键中的最关键。另外,一定要从广撒网的模式,变成精工细造的挑选模式,比如这些年,经纬沿着生态锚点投资的路子,重点布局了新能源、储能、先进制造、机器人、医疗领域。

此外,发挥品牌基金的优势,对这些公司进行赋能,不仅对接上下游资源,关键是从公司经营的角度帮他们提升能力,比如很多属于“新质生产力”范围的公司都还在早期,如何补齐团队,提升他们的抗风险能力,是很多重视投后的基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努力的方向。

还有一点,就像经纬是多币种基金,不仅有人民币,也有美元,这也是平台型基金抗周期的一种方式。

总而言之,只要你的基金经历过几个周期,都会明白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有相应的耐心,聚焦在该做的事情上,并把它做好。

新闻热线&投稿邮箱:tougao@iceo.com.cn

END

值班编辑:郭立琦审校:张格格  制作:董斌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