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塑造品牌项目,引领科技志愿服务行动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中国科技网

科技日报记者代小佩

行程约9万公里,到访130多个县,深入300余所学校,打造500多节科普课……多年来,中国电子学会发起的“烛光义教”公益活动不断点燃乡村学生的科技梦。

近日,中国科协召开科技志愿服务媒体通气会,介绍了科技志愿服务标准化和“惠民兴县”科技志愿服务行动的进展。中国电子学会、中国农学会、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临床中心)介绍了打造特色品牌项目的经验。

从上到下推动科学教育普及

中国电子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杨晋介绍,“烛光义教”把科学教育作为志愿服务的落脚点,面向乡村中小学校普及现代科技教育。科普课程的内容包括教育机器人、无人飞行器、电子电路、软件编程、航空航天、天文等。

“但输送科普课程还不够。杨晋表示,必须要处理好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让学校和老师意识到科学教育本身的重要性,促进当地形成开展科学教育的长效机制。

为此,中国电子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自上而下开展科学教育服务。据杨晋介绍,科普志愿者到乡村后,先是组织召开科学教育座谈会,面向当地政府和乡村学校有关负责人,解读教育改革相关政策,阐释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然后是入校开展教师培训、入班开展科普课并捐赠科普教具和设备,最后是传授设计比赛和评估素质教育的方法与工具。

截至今年3月,中国电子学会在全国建立19支科技志愿者分队,注册科技志愿者约700人。

杨晋表示,“烛光义教”公益活动接下来要采取三大措施:一是结合中国科协、工信部、教育部相关部门工作部署,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二是尽快确定标准,推动课程、教学、软硬件技术平台标准化;三是加强队伍培训,结合标准开展师资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的培训。

将医学教育融入科技志愿服务

2022年3月,国家临床中心启动“科普建设工程”项目,旨在进一步推动医学专业领域科普工作。

国家临床中心管理中心主任张浩介绍,国家临床中心以“科普建设工程”为依托,以专家资源库、动画科普资源库和线上线下结合的科普传播机制为抓手,推动健康知识科普。

张浩介绍,科技志愿服务只有纳入医学教育才能行稳致远。截至2024年4月,“科普建设工程项目”成员单位已申报至第四批,共112家单位,全平台总计718位科普专家。

国家临床中心打造的平台科普动画资源库,涵盖创伤、关节、脊柱等8个专科,目前有近300部视频,是目前全国骨科领域体量最大的动画科普资源库。此外,科技志愿服务团队利用AI技术等,为近100位专家创立了专属AI头像,目前共生产73部科普动画,极大提高了制作效率,并显著降低了制作成本。

国家临床中心发起的“科技志愿服务行——智能骨科专项能力提升”活动已在南阳、库尔勒、哈尔滨等地成功开展。

增强科技志愿服务针对性

中国农学会科普处处长廖丹凤介绍,中国农学会以品牌活动为抓手,以志愿服务为导向,围绕产业主线,广泛开展“乡村振兴 志愿有我”品牌活动。截至目前,中国农学会先后批准成立191支科技志愿服务分队。

廖丹凤介绍,中国农学会专家凭借专家资源优势,采用“农民点菜,专家掌勺”的方式,动员科技志愿服务分队开展志愿服务。

截至2023年底,中国农学会科技志愿服务分队在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科技咨询、农技指导、科普讲座等活动700余场,惠及群众达5万余人,线上活动浏览量突破千万人次。

廖丹凤表示,中国农学会实现了科技套餐按需送、农民素质提升行动主动送、品牌科普活动定期送、特色科普活动及时送打通了农村科普“最后一公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