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炽烈情怀铸国徽1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沈阳晚报

张瑞/著

沈阳出版社

在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沈阳工人创造出无数个第一,若要说哪个“第一”最耀眼,还得数天安门城楼上的那枚国徽。

新中国成立前夕,选定国徽的工作就被纳入了筹备开国大典的重要议程,截至1949年8月20日,共收到应征国徽图案稿件112件,各种图案900幅。经过反复讨论,大家对国徽应征图稿仍不满意。毛主席也认为这件事不能急。

于是,在10月1日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没有出现国徽。1950年6月2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图案的说明。毛主席手持国徽图案,露出满意的笑容。9月20日,毛泽东主席签署命令,向全世界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1950年国庆节前夕,虽然国徽主体石膏模型已制作成功并获批准,但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制作一枚金属国徽并非易事,因此当时天安门城楼上只好悬挂了一枚木质国徽。

这时,沈阳第一机器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前身)接到了一项重大的生产任务——制作新中国第一批金属国徽。面对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工厂立即成立了由十几名技术骨干组成的专项任务小组。

这天,19号铸造车间的铸造班长焦百顺接到通知来到厂党委办公室。厂党委书记说:“现在有一项重要任务需要你们去完成,而且只准做好不许做坏。”

“什么任务?”时年36岁的焦百顺由于连续几天为创高产没有休息,显得有些疲惫。“铸造国徽!”厂党委书记郑重地把一尊带有五颗星、天安门城楼、麦稻穗和齿轮的圆形石膏浮雕立体模型轻轻地放在了桌子上,向他交代了任务。

“好,保证完成任务!”有着一手过硬铸造技术的焦百顺一听这项重大任务,立刻兴奋起来。

厂党委书记说:“我们必须保证在明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制造出质量最好的金属国徽。还有半年时间,任务还是非常艰巨的。”

焦百顺既激动又感到肩上的压力沉重。为了保证按时完成这项严肃而艰巨的政治任务,焦百顺带领陈喜芝、曹富、陈国俊、朱凤仪等工友在党旗下宣誓,绝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当时,沈阳的所有工厂还都处于恢复生产阶段,要完成制造国徽这一神圣的任务,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铸造国徽的首道工序是做模型,这直接关系到铸件的质量。刚开始时,做出的模型图案模糊,麦稻穗的粒不鼓、芒不显。由焦百顺、裴庆江、朱凤仪等组成的国徽铸造小组,经过多次实践和摸索,终于做出了合格的模型。

明日看点:

炽烈情怀铸国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