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第三届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院士专家畅谈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上观新闻

中医药传承发展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任务,如何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近日,第三届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暨新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研讨会在浙江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召开。

13名院士,200余名中西医药知名专家和近2000名代表围绕 “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从重大疾病防治、循证医学、交叉创新、中药创新研发、产业协同等方面进行深入对话。

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医药大有作为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加快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医药必须有所作为,也必将大有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余艳红谈到,中医药要拥抱飞速发展的前沿科技,促进中医药和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等科学技术结合,赋能辩证论治、诊疗装备、新药研发和质量提升,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为何中医药这一传统医学更需要前沿科技的加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刘良介绍,中药在治疗疾病时多使用复方或方剂配伍,化学成分复杂,更需要集成多学科前沿技术方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

他举例,包括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糖组学在内的多元生物组学技术在近二三十年迎来了重大突破,改变了以往只能单个测定生物标志物的情况,为识别中药生物标志物多样化带来了便利。多元的化学质谱分析技术,也为中医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了手段和方法。但与此同时,在多元化学质谱技术下会涌现大量难以找到关联的数据,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分析技术的应用则突破了这一瓶颈,大数据建模让快速找到化学成分和人体证候之间的关联成为可能。“这就是所谓的‘三合一’技术,缺一不可。”刘良说,由此可见,发展中医药科技和高质量中医药产业的时代已经到来,新质生产力也正是以这些前沿技术为核心实现了中医药从“现象到规律”的作用机理梳理、中医药拓展与应用、高质量产品研发,最终形成现代的中医药诊疗体系,提高中医药临床价值。

“发展中医药领域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不仅需要在研发和生产制造环节持续加强科技创新,也需要在科学监管方面激发创新活力。”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赵军宁说,伴随着中药工业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中药监管体系构建与能力提升正处在战略机遇期。2024年全国药品监管工作会议确定,加快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药特点、全球领先的中药监管体系,这是我国新时期构建科学、高效、权威的药品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式现代化药品监管实践的新要求,也是统筹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监管的新举措。

人工智能赋能 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在大会开幕式上,举行了“以健康为中心”的医学研究——终端数据研究工作机制运行启动仪式。与以往“以疾病为中心”的研究对象不同,“以健康为中心”的研究对象更加注重健康测量、评价及健康维护。这意味着,从以医院为中心获取疾病信息转向从生活场景中获取健康信息成为未来趋势,以人工为代表的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满足这种变化的需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香美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香美关注到人工智能与中西医结合和精准诊疗的关系。她表示,精准治疗需要疾病特征的生物标志物诊断的个体化的精准干预,需要海量数据促进研究模型不断完善,而这正是随着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能够利用的手段。“鉴于目前数据积累和共享还存在瓶颈,建议在凝聚共识的前提下,将症候标准化,从而实现人工智能中西医结合,形成中西医结合精准智慧医疗的应用新范式。”具体而言,要构建多模态的数据,数字化的提炼病、症、理、法、方、药,从而更清楚地解释药物为什么有效、作用靶点是什么。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立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立国则从自己的骨科领域出发表示,在中医传统手法中,新技术也一样可以得到应用。以中医正骨手法为例,传统手法操作面临难以重复、难于量化、存在安全风险、培训效率低等瓶颈问题,很难传承和创新。但团队通过学科交叉,融合生物工程、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开发出的手法培训考核机器人,则可以填补手法培训、考核、评价无法量化的空白,开创智能化手法传承新模式。

科技如何为中医药发展加上“翅膀”?刘良对此十分乐观。在他看来,正在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还有很多应用场景待开发,未来充分有可能从临床走向千家万户,从诊断、治疗、药物选择、组方等方方面面帮助中医药诊疗的开展。“当然也不仅是人工智能,比如柔性感受器的研发,让机器脉诊变为现实,未来还将通过多学科前沿技术整合,让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迎来更好的时代。

循证评价 助力中成药走向世界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回忆,最早在1996年,科技部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整体战略构想;1997年启动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1998年启动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中药工业产值从234亿,到2022年已达7000多亿元,中药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年销售额过亿的品种从只有47个,到2022年年销售额过10亿的中药品种已近百个,超过5亿的品种300余个,而过亿的品种已经达到了500多个。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

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已经开展了近三十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一个传统的学科领域,与现代科学技术交汇融合,开拓出一条传承、创新、发展之路,形成了显著的学科优势,引领了健康产业发展,产生了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回顾三十年中药现代化取得的成果、经验、存在的不足和挑战,展望未来研究发展的新战略和重点任务,张伯礼现场宣布《中药现代化三十年》编撰工作正式启动。

同时他提到,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产业化和走向世界,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目前,中医药已在国际广泛应用,但是在进入国际主流医学市场还存在诸多问题。

“中医药的临床疗效,正是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张伯礼表示,循证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让病人放心用药,让医生合理用药。中医药临床疗效需要科学评价方法,这是行业内外的共识。以循证医学的方法科学评价中医药疗效,提供高质量临床疗效证据。循证评价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技术,推广循证评价是发展中药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中医药走向国际是一个过程,关键基础在疗效,要用科研成果取得信任,共建共享,帮助更多国家开发药物。”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兆云则从基础的中药资源出发,提到种出质量好的中药材的重要性。“要通过政策研究和引导,指导药农把药材质量抓上去。这有助于中成药原料和饮片配方的治疗,对中药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肖伟

“早些年张伯礼院士提出对上市中药品种进行再评价,这一理念惠及了很多中药企业。”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肖伟看来,创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既涉及新药创新,也涉及工艺技术的创新和质量标准的提升。早些年张伯礼院士提出的中药上市后的再评价,对药品供应服务、质量标准都有相应的促进作用。这一理念让中药评价不再只关注原料和终端两头,而是更关注以功效为基础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简单而言,中药生产由原来的单一成分控制到几十个成分控制,又在从产地到销售的全过程中设置了若干控制点,让中药质量控制从各控制点的“点点一致”,到每段流程的“段段一致”最后达到中药的“批批一致”。“质量标准提升带来了海量数据,人工无法辨识,也就呼唤出智能制造,从自动化到数字化再到智能化,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成为现实。”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加载中...